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部分

2000年春

報告文學

中國“第五大發明”

——記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

袁隆平,一個平平凡凡的人,一個創造世界“神話”奇蹟的人,系 “中國第五大發明人。”現任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暨國家雜交水稻工 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政協常委、湖南 省政協副主席。1953年西南農學院畢業分配到湖南省安江農校從事教學 工作。1964年在校任教期間率先開展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在茫茫稻海中 進行“綠色革命”的里程,在農田一丘一丘,一行一行,一株一穗地尋 覓,先後檢查了14000多稻穗,終於在4個品種中找到6株雄性不育水 稻,作為研究起點,希望透過先育獲得不育系及保持系和恢復系。科技 創新的道路從來就是坎坷曲折的。從找到雄性不育株至1970年整整6 年,用國內外1000多個品種作了3000多個雜交組合的試驗,仍未能獲 得一個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達到10%的不育系。欲登喜馬拉雅山,只要 有毅力和恆心就可以達到頂峰。而科技創新要曲折得多、艱難得多。但 袁隆平在科學的道路上艱難爬涉,克服重重苦難,運用科學方法和堅強 的毅力,懷著一顆為世界人民吃飽肚子的決心,不畏艱難,對大量試驗 進行詳盡分析和經驗總結後,另闢蹊徑,大膽設想,提出“用野生稻與 栽培稻進行遠緣雜交”以創造新的不育材料的設想,制定攻破方案。功 夫不負有心人,就在採集野生稻的程序中,他的助手李必湖等人在海南 三亞一片野生稻群體中發現了一株花粉敗育的野生稻,稱為“野敗”。 這一發現為雜交水稻的研究獲得成功開啟了突破口。袁隆平及時的利用 “野敗”同栽培稻進行雜交轉育,並將“野敗”材料分送給全國各研究 單位。透過全國大協作,於1973年攻克了雜交水稻第一關,實現了三 系配套。袁隆平培育出第一批不育系中的骨幹育系“二九南I號A”及 其保持系,第一個在大面積生產上應用的強優先鋒組合“南優2號”。 但是雜交的產量低,成為制約雜交水稻推廣應用的“瓶頸”。袁隆平深 入分析制種的各種不利因素,帶領同事們經過3年6次試驗,摸索出一 套提高制種產量的技術措施,從76年開始,迅速在全國大面積推廣。 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的理想終於在文明古國中國首先變成現實。雜交水稻 的培育成功與應用,是世界農業發展史上的一項重大突破。它否定了 “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的傳統觀念,豐富和發展了作物遺傳育 種的理論和實踐。它給世界水稻產量帶來了一次飛躍。1976年—2001 年雜交水稻累計種植億公頃,稻穀增產4億噸,它比常規水稻增幅 20%左右,創造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近幾年來,雜交水稻種植 1400萬公頃左右。約佔水稻總面積的50%而產量佔水稻總產值的近 60%,年增產的稻穀可供給6000萬人,雜交水稻研究成功到應用生產至今,他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第一人,被國際同行譽為“雜交 水稻之父”。1987年他主持國家“863”重大專案兩面兩系法雜交水稻研 究,1995年他又獲得成功;近幾年,他致力超級雜交水稻研究,達到中 國超級水稻育種的第一期目標,目前正朝第二期目標邁進,使我國在雜 交水稻研究與應用領域一直保持國際領先地位。他榮獲中國第一個特等 “發明獎”、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科學 獎”、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安全保障榮譽獎”等國內外十多項大獎, 國際永久編號8117的小行星被命為“袁隆平星”。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袁隆平沒有陶醉於已取得的 成功,而是仍站在學科前沿和宏觀高度運籌帷幄,銳意進取不斷創新。 超級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