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渠道的情報,並沒有引起太大注意,除命兵部移文朝鮮詢問外,只向沿海哨卡下了道注意海防的命令,幾乎沒有進行任何實質性的軍備。
公元1592年,自公元1368年太祖朱元璋創立帝國以來,大明王朝已經歷十四帝二百二十四年的統治,帝國正處在大動盪的關頭。在帝國北部,前兩年發生了扯力克、火落赤攻掠甘、青地區事件,被明朝革除了市賞。此後不久,爆發了寧夏叛亂和播州又反叛。在南部邊陲,緬甸軍從十年前就開始屢次侵犯雲南,至今不休。
明朝便是在這種本國政局頗不和諧的背景下,十分被動地拉開了“援朝抗日”戰爭的序幕。大明王朝一方面為信守對朝“上國義務”,另一方面為禦敵於國門之外,浴血奮戰七年之久。
。 想看書來
三 日軍攻陷朝鮮“三都”(1)
跨海侵佔朝鮮,而後滅亡明朝,已經成為豐臣秀吉的既定國策,並開始付諸實施。
德川家康等大名對戰爭前景並不樂觀,並且竭力避戰。他們認為此舉不但會招致糜餉人虧,而且一旦開啟對明朝戰事,日本將陷入兵疲糧盡的泥潭。在這次侵朝戰爭中,德川家康雖然擁有雄厚的人力、物力、財力,但只象徵性出兵五千人。這種消極態度導致豐臣秀吉大為不滿。懾於其實力,德川家康需要透過某種方式表達忠誠。這位被“險惡戰國”洗禮出來的日本著名政治家、軍事家透過敵我實力分析,向豐臣秀吉提出如下戰略對策:陸海並進、以強凌弱、速戰速決。
豐臣秀吉欣然接受。
公元1591年(中國明神宗萬曆十九年、日本後陽成天皇天正十九年、朝鮮宣祖二十四年),日本正式開始籌備對朝作戰。
這年正月,豐臣秀吉對各地方大名下達徵召動員令:東起常陸,經南海至四國、九州,北起秋田、坂田至中國,臨海各地諸大名,每十萬石須提供大型兵艦兩艘、中型戰船五艘。造船所需費用,由豐臣秀吉撥付,但須以預算表呈報,先撥給一半,待船隻建造完畢後驗收後,再行全額報銷;水手方面,每人給兩倍俸米,其妻、子食糧另行給付;其他僱用人員的下人、妻、子口糧,也一律給予報銷。
以上所提及到的船舶、軍士、水手等,必須在公元1592年(天正二十年)春,全部集結於攝津、播磨、和泉三座港口。
公元1591年3月,陸軍作戰兵員的徵召動員令也下達完畢。
豐臣秀吉還命令與朝鮮隔海相望的對馬藩組織人員充當侵朝戰爭嚮導,四十名通曉朝鮮語的人被徵召,充當隨軍翻譯;朝鮮地圖也被詳細繪成白、赤、青、黃、綠五色作戰地圖。顧問和臣從建議豐臣秀吉多多徵用懂漢語的通譯,但豐臣秀吉狂妄地說:“將令彼國使用我國文字,安用外國文字?”
查遍史料,也實在搞不清楚,豐臣秀吉的這種自信到底從何而來。
公元1592年,豐臣秀吉自任侵朝統帥,坐鎮名護屋大本營。這時候,他共調集赴朝軍隊三十萬人。他並不打算將這些兵力一次性投入戰場,而是以宇喜多秀家為前線總指揮,交給他十五萬多人的陸軍作戰部隊,共被分九個軍團。再加上素有日本“海賊大名”的九鬼嘉隆旗下有九千水軍部隊和七百艘各類艦船,以作運兵和海戰之用。
德川家康、伊達政宗、前田利家、上杉景勝等大名則引領本藩士兵,駐紮名護屋,作為預備部隊。
出征將領的妻、子被強制送往豐臣秀吉的巢穴大阪,實為人質。
公元1592年4月,日本以朝鮮拒絕配合日本攻明為理由,正式發動入侵戰爭,九大軍團分三路齊頭渡海。
當月12日,第一軍團一萬八千人渡海至對馬島待命。第二天,從名護屋發出的九部軍團出發命令到達對馬島。小西行長率領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