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下最難啃的硬骨頭,許多工作都變得順利起來。
當時的張北,真如大家所見到的那樣,一片荒蕪,白紙一張,根本沒有500千伏電源點分佈。
冀北公司組織經驗豐富的電力專家現場踏勘,仔細研究對比,分析利弊,好中選優,一定要選擇出最合適的位置和路徑。
專家團隊放下教授、工程師的身份,如同老農一般,艱難跋涉行走在寒風凜冽的壩上,蹣跚在風雪中,用腳丈量,一處一處踏勘。
充分考慮未來發展空間、末端電網、風電、光伏薄弱點,和就近接入新能源等情況,在容量預留、裝置投入、配套工程設計上反覆探討、不斷最佳化,力爭打造最先進的500千伏配套工程,將張北地區的綠色電力送出去。
針對三座500千伏變電站出納新能源不穩定特點,冀北電力專門組織專家團隊攻克並首次應用大容量動態無功補償裝置,以最高標準保障電網執行和新能源併網需求。
雖然工作千頭萬緒,困難重重,但是在冀北電力上下同心,艱苦努力下,歷時一年半,三站四線終於在13年7月順利完成核準,這項綠色電力首次送出工程從理論構想變成了現實。
電力建設者立刻鉚足勁頭,將熱血綻放在冰天徹骨的荒壩上。
13年10月,召開第一次進場協調會。
13年11月,500千伏尚義站場地平整,破土開工。
14年2月14,農曆正月十五,500千伏張北站完成場平,此時雖然還是天寒地凍,但是冀明跟著建設者已經進場施工。
酷寒之下,溫度降至零下十幾度,大地凍得硬邦邦,開挖變電站地基首先要突破凍土層,施工建設者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各自利用看家絕活推進工程進度。
正月,不僅有白毛風,還時不時飄雪,加上大風,人在野外凍得受不了,可是大家幹勁十足,出力氣取暖抵禦嚴寒。
在這裡所有人都忘記了條件艱苦,只剩下推進工程進度一個目標。
冀明去尚義站送材料時,看到尚義站施工的電力人用水桶靜置水飲用,尚義地區水質差,混雜著很多泥沙,用水做飯沙子磨牙,只能採用這種簡單的沉澱笨辦法。
吃的不行,住的也不行,因為人一下擁擠得過多,有些人甚至臨時住牛圈改裝的宿舍。
電力人中的送變電建設者天南海北搞電力建設,什麼苦都吃過,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的,個個鬥志昂揚,朝著工程目標奮戰。
冀明作為冀北電力下屬北京送變電公司的員工,在張北變電站建設時,因為張北至張南雙回輸電線路建設缺人手,他被臨時抽調過去幫忙。
來到這裡,冀明真正體會到了什麼叫電力人的艱難,線路建設需要跨越崇山峻嶺,他們在亂林叢生的大山上建鐵塔,建輸電線路鐵塔不只是建設那麼簡單,對周圍環境、水文等影響都要降到最低。
大型機械上不去山,很多坑基都得靠人工,等回填混凝土時,上山擋路的樹木禁止砍伐,只能靠肩扛背馱的方式往山上運混凝土。
大家接力運輸,雖然電力人不怕苦不怕累,但是工期不等人,時間緊迫,如果一切靠人力,工期會被延長,負責這段工程的專案經理樊經理犯了愁。
樊經理白天跟著隊伍一起勞作,比普通工人幹更多的活,背更多的混凝土,上更高的山,出更多的力。
晚上休息,別人已經倒頭呼呼大睡,鼾聲如雷,可是樊經理卻徹夜難眠。
他很累,很疲憊,如果在以前他也會倒頭就睡,可是現在牆上掛圖督辦的工程進度如同一座大山壓在他心頭,他雙眼通紅,死死盯著進度圖,愁眉不展,壓根睡不著。
工期不等人,必須想辦法,可是除了開路砍樹或者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