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嘉陽最先表示同意:“好!同去、同去!”
對於學術新人來說,哪怕優秀如盧嘉陽,飯也要一口一口吃。步子太大,容易扯著蛋。就像發文投稿,最好先拿國內期刊試試水,再去sci三、四區打打野,等經驗值拉滿,學術圈混得臉熟,最後憋個大招,衝擊一區或頂刊。
像石墨烯駕馭者曹原,堪稱天才中的天才,那也不是直接去nature、science開荒。他最早的論文是發表在sci三區的journal of agis and agic aterials(《磁性與磁性材料雜誌》)上,然後進階到sci二區的physical review b(《物理評論b》),最後才走上狂刷nature之路。
像徐生洲這樣發了3篇國核心心、1篇sci四區,就直接投“四大”而且發表出來的,除了論文質量確實夠高外,背後未嘗沒有系統大爺的黑手。不能拿來作為範例。
同樣道理。
盧嘉陽要想在學術會議上揚名立萬,最常規的歷程應該是先有資格張貼牆報,拿個最佳牆報獎;再努努力,爭取有機會做口頭報告,到這時候,已經可以算是青年才俊、學界的未來之星。接下來的目標,就是拿到分組邀請報告,這個層級基本上都是各個分支學科的大佬,不是“傑青”“長江”,也是在往這個方向奔跑的路上。
至於大會特邀報告,這就厲害了,說明你在過去幾年裡,做出了放眼全國都數得著的巨大成績,必須請來讓大家學習瞻仰一下。享受這個待遇的,不是院士,就是院士候選人或後備軍。
盧嘉陽現在還不夠奢望“邀請報告”。
他的目標就是爭取明年年會能張貼牆報。
所以他最想去看看別人的牆報都是怎麼做的,寫那些內容,有什麼熱點。尤其想聽聽徐生洲這樣的大佬對各種牆報的點評,才能有的放矢,也方便自己避雷。
文優談和他抱有同樣的心思,也連連附和道:“我也要跟著徐老師學習一下。”
衡平站起身:“那就一起去!”
高健作為大會的工作人員,陪同重要客人參觀是題中應有之義,當仁不讓走在前頭,引著大家往牆報區走去。他邊走邊介紹道:“根據註冊資訊,此次年會參會人員在1300人左右,包括學會的理事、監事、特邀嘉賓,各高校與科研單位專家學者、研究生等等。由於臨安有很多高校,滬上、金陵、姑蘇等地也都近在咫尺,估計開會的時候還會有很多學生過來旁聽。”
1300人?
徐生洲之前也參加過幾次學術會議,比如第二十二屆京津冀地區機率統計研討會,參會人員也就一兩百號;再比如第二十一屆全國熱力學與統計物理學年會,估計也不會超過500人。至於自己組織的首屆代數幾何國際研討會,更是隻有70多人參加。
沒想到中華數學會的年會,參會人員動輒上千!
真是給了徐生洲小小的震撼。
盧嘉陽問道:“那投稿展示牆報的有多少?最終被錄用的又有多少?”
高健道:“具體數字我不太清楚,但投稿總量應該在7000人次以上,最終錄用的不會超過800張。”
大約十分之一。
盧嘉陽和文優談都倒吸一塊涼氣。
衡平恨不得抽他們一巴掌:“瞧你們那點出息!一張牆報就把你們給嚇著了?以後還有口頭報告、邀請報告,怎麼辦?你們要跟徐老師好好學學,要就不搞,要搞就奔著大會特邀報告去!”
文優談餒怯地說道:“我們哪能跟徐老師比。”
盧嘉陽明顯更硬氣些,馬上反唇相譏:“不知道衡老師有沒有搞到大會特邀報告?”
殊不知這正撓到衡平的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