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原本是個太湖邊上小漁村裡的書生,打小聰慧,三歲識千字,五歲解四書。家中雖窮,不墜青雲之志。十五歲長成那年,他以自學成才的身份參加了縣裡的“發解試”,考取頭名,變成了名副其實的縣狀元。拿到“解狀”之後,整個家族都因為他的存在而榮耀,全村百姓都出走家門為他慶祝。
就在他意氣風發之時,愛情也悄然降臨。
當地名流張渚,一直有著愛才之名,每年都會資助一些有真才實學的窮苦讀書人。畢就在被資助之列。
張渚之女張氏,和畢的年齡差不多,兩人有一天在後院碰見,便一見如故,互相移不開眼睛。
和眾多才子佳人一樣,張氏偷偷給婢女花娘說了,花娘從中牽線搭橋,讓畢和張氏走到了一起。他們一起賞過上元花燈,一起吃過社日村集上的流水席,一起在七夕那天私自拜過天地、祭過星辰,一起挽手規劃過共同的未來。
轉眼間,省試將至,張渚見女兒也不小了,便決定榜下捉婿,為女兒擇一門好親事。張氏聽了,又哭又鬧,只是不肯。
可在畢聽來,這簡直是天賜的良機。自己一介窮酸書生,想要迎娶富家千金,唯有仕途登科,別無他途。他安慰張氏,自己一定可以以真才實學,省試奪魁,親自去提親。
現實是冰冷的,張氏的激烈反抗並非沒有道理的。發榜那天,畢呆呆地站在榜下,找了很久。
“呸,早聽說‘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不曾想他們會這樣明目張膽!”榜下落第書生們並無頹色,反倒是個個義憤填膺。
“我不服!我要上告朝廷,徹查省試!”
“徹查省試!”
“反對公卷!”
畢只一心讀書,全然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待人群烏泱著前往州府抗議時,他跟著隊伍,才聽出個大概來。
原來,這大唐科舉取仕制度雖然已近成熟,但在地方上,也滋生了很多新的腐敗。門閥貴族為了維持門第、傳承官爵,大肆弄虛作假、賄賂考官。他們會將自家子弟的詩文卷軸直接呈給尚書省,同時給予某種經濟或者政治上的方便,這叫做納省卷,又稱為“公卷。”
同時,一些沒有背景的考生,會向達官貴人私自呈送詩文,以求功名,這叫做“行卷。”
而大唐進士科還允許“公薦”和“通榜”,主考官員有著很大的自由裁量權,所以地方省試明碼標價、公然索賄早已屢見不鮮。
畢沒有繼續跟著抗議的隊伍,他的心徹底涼了。
別說“公卷”、“行卷”了,他就連一日果腹之餐,都只能過午不食。家裡所給的盤纏,早已消耗殆盡。
很快,張氏終究還是沒能抵得過阿耶的威脅,嫁予了當科進士,兩家富貴相當,風光無限。
畢沒有死心,他每天都會去那進士的府外,想要看看張氏過得怎麼樣了。
終於,這一天,他剛剛爬上牆頭,便看見了張氏。因為綠竹掩映,他分辨不出,張氏是在捧心垂淚,還是在院中尋常賞花。
“你是何人!”
他被這一聲厲喝嚇得狠狠跌在地上。
“又是你這臭乞丐!”
“宛晴!宛晴!我在這裡!”
“什麼?我家夫人未出閣時的名諱豈是你能喊的?”
那惡僕喊來一幫人,將他一頓好打。
傷痕累累的畢,從此之後便成了這天底下最汙濁惡臭的乞丐中的一員。他對張氏別無幻想,只想了此殘生,去下一世投個公卿之家罷了。
可麻繩專挑細處斷。
又是一年上元時節,進士老爺帶家眷來太湖邊看燈。
畢跟著一群老乞丐,便跪行在達官貴胄之間,搖尾乞食。
“郎君,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