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的“泥鰍背”底;大盤類多雙圈底,這種底從明末和順治時出現,流行至康熙中期。款識種類多樣,早期多用干支款,年款多用楷書,中期以後各種堂名款、圖記款、花押款流行,並流行至雍正。仿款、偽託款也較多見,尤其以仿嘉靖款居多。;
相關連結:清康熙青花瓷
9、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時期青花器多仿明永樂、宣德的蘇麻離青,但沒有進口料,以筆端點染鐵鏽斑痕。其次是仿成化的淡描青花。仿明器物除了從胎、釉、青料等方面區別外,器型也是重要的區別點:明器的胎介面是上下接,清器是前後接。
雍正時工藝精細,修胎講究,民窯器則粗糙、有旋胎痕。乾隆時尤其是後期工藝開始走下坡路,除了繼承前朝的品種外,還有創新的品種青花玲瓏瓷。紋飾內容也較雍正時多樣,但總的來說以寓意吉祥的圖案為主。
款識除年款外,雍正時較多見的有雜寶款、四朵花款、動物形款等,堂名款較康熙少。乾隆時堂名款又較雍正的多,年款多篆書,也有四朵花款。
相關連結:清雍正青花瓷、清乾隆青花瓷
10、嘉慶(1796—1820)以後青花瓷逐漸走下坡路。嘉慶前期的器物基本與乾隆相同,但工藝粗糙,造型厚重笨拙,釉稀薄而發灰、泛青。道光(1821—1850)、咸豐(1851—1861)、同治(1862—1874)時期的器物大體相近:青花髮色飄浮,胎質粗松,釉稀薄,胎釉結合不緊密,紋飾以吉祥圖案為主。
相關連結:清嘉慶青花瓷、清道光青花瓷、清咸豐青花瓷、清同治青花瓷
11、光緒(1875—1908)時青花瓷一度中興,仿康熙器水平較高,但胎體較輕,白釉較薄而發澀,修胎也不夠精細。其他器物則無論胎釉和造型均與同治相近。青花加料彩器多見。款識除年款外,還有“長春宮制”、“坤寧宮制”、“儲秀宮制”等;偽託款多見“康熙年制”、“若深珍藏”等。
相關連結:清光緒青花瓷
12、宣統(1909—1911)時開始出現化學青料。
看到這裡,付生局長說:“為什麼沒有民國時期的青花瓷呢,難道說那個年代就沒有了青花瓷這玩意不成了嗎?”
王海東笑呵呵的地說:“這倒不是,青花瓷在民國依舊是有的。至於說一九一一之後,這戰亂不止,在這樣子的情況下,還有多少人燒製青花瓷。
因此,有是有,但是,不足道。精品嘛,就算是景德鎮,你說說在戰火中人命都保不住了,那在這樣子的時候誰還有什麼心思去做什麼瓷器啊。
因此,這個時候雖然是有青花瓷,但是也就是古董店那些作假的人倒是弄了一些精品出來。但是假的就是假的。”
在民國時期,倒是有一些人瘋狂的防止元明清的瓷器。
其實就算是其他的古董也是一樣的模仿的。民國是作假的一個巔峰。
一般的來講,古董行裡的作假是稱之為做舊的,以示自己是光明正大,憑藉手藝吃飯,雖然是作假,但是不坑人。但是到了民國時期的話,那這樣子的時候就有點難說了,可以說連臉面都不要了。
那個時候作假就是作假,也就不叫做舊了。
付生嘆了一口氣說:“這樣子的東西當然是好,官窯和民窯,都是有受眾的,但是這瓷器不好儲存啊。如果是三兩百買一件瓷器回去摔了的話,這倒是有點讓人不那麼難受,但是若是幾十萬上百萬,或者是你說的上億的資金購買的瓷器的話,那摔了誰也受不了。”
王海東笑呵呵地說:“要那些能夠經得起摔打的,田黃石啊,這玩意價值不菲,比黃金更貴,還經得起摔。”
說著,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