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本國文教科書看中國現代文學教材模式(1)
從一本國文教科書看中國現代文學教材模式
中國現代文學在最初是被稱為新文學的。作為一門學科,它形成的歷史並不長。可以說,作為學科的新文學是和中國政治的轉型同步的。作為學科的新文學教學應該從1949年算起。新文學的教學模式不是一個依靠學科內在發展要求獨立演變過來的,而是從一開始就受制於一定的意識形態,是那些最初從事新文學教學的人在失去了學術自由和獨立思考的前提下,按照意識形態的要求來建立的。關於此點,王瑤曾說:“1948年北京解放時,著者正在清華講授‘中國文學史分期研究(漢魏六朝)’一課,同學就要求將課程內容改為‘五四至現在’一段,次年校中添設‘中國新文學史’一課,遂由著者擔任。兩年以來,隨教隨寫,粗成現在規模。1950年5月*召集的全國高等教育會議透過了‘高等學校文法兩學院各系課程草案’,其中規定‘中國新文學史’是各大學中國語文系的主要課程之一。”1
從王瑤的敘述中可看出,他對於新文學的選擇是有一定的被動性的。50年代初,王瑤曾想過要離開清華,而去江西的南昌大學,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在南昌大學“教的課是中國文學史”。2
1952年,王瑤在一份自我檢討中說過:“後來系裡在課改中課程有了變動,古典文學只剩下了三門課,而就有三位教古典文學的教授,而且資格都比我老,教新文學的又人少課多,於是我改教了新文學,但我在思想上並沒有放棄了我研究古典文學的計劃,因為我以為研究新文學是很難成為一個不朽的第一流學者的。”3
中國新文學的主要力量在1949年以前以大學校園為主要活動範圍,主要是教授和大學生兩部分人。中國新文學教學的最初萌芽是在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
1950年,*對中國新文學史教學的要求是:“運用新觀點、新 方法,講述從五四時代到現在的中國新文學的發展史,著重在各階段的文藝思想鬥爭和其發展狀況,以及散文、詩歌、戲劇、小說等著名作家和作品的評述。”4王瑤的《中國新文學史稿》就是依據這個要求完成的。王瑤當時的處境就是他不能夠按照學術自身的要求來完成他的學術著作。1951年,他在給一位向他請教新文學教學問題的教師的信中說:“李輝英原曾有所敘述,今已刪(政治上有問題)。”5所謂李輝英的問題,只是因為他當時在香港。中國新文學史的教學模式大體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形成的。
在新文學還沒有成為大學中文系的主要課程之前,1949年9月,新華書店和華北聯合出版社曾出版過一本《大學國文(現代文之部)》。這是“大學叢書”中的一本,“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編”。教科書的序言是葉聖陶寫的。他在一開始就說:“這個選本的目錄,原先由北京大學跟清華大學的國文系同人商定,後來加入了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的同人,三方面會談了幾次,稍稍有些更動,成為現在的模樣。一共三十二題。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列入目錄,可沒有把全文印在裡面,因為這篇文字流傳得很普遍,哪兒都可以找到。”
說是三方商量,但實際是以華北人民政府*為主的,可以從這本教科書的目錄中看出它的傾向。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從一本國文教科書看中國現代文學教材模式(2)
這本教科書的編選標準是這樣的:“那些懷舊傷感的,玩物喪志的,敘述身邊瑣事的,表現個人主義的,以及傳播封建法西斯毒素的違時代精神的作品,我們一概不取。入選的作品須是提倡為群眾服務的,表現群眾的生活跟斗爭的,充滿著向上的精神的,洋溢著健康的情感的。我們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