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穿越伊犁河谷,從大漢的長安城到裡海西岸的山海城到底有多遠?
這個時代沒有精確的數字,乞力按照他們每日行軍日誌,一路殺來的路程來計算,足足有一萬六千里。
袁華這個時代,不可能為這樣一條漫長的道路修建道路,但草原,荒野和山脈之間,來往的人類早已形成了最原始的道路。
這條道路雖然泥濘,雖然荒涼,雖然顛簸,但人和牛馬走的多了,這條路就在這裡。
袁華的整個西域和平和通商協議裡面,牽涉的的東西有很多,甚至很多都是他帶著古爾麗和幾個白馬少年連夜思考的,還僅僅只是一個框架。
但這個協議,從根本上將改變不奴族和大漢之間的政治,經濟和安全態勢。
這份協議有兩點是核心,:第一個核心,是驛站!
從長安到焉耆有七千三百里,這一段的貿易驛站將由大漢負責建造,每五十里會有一個商業驛站。從焉耆到山海城,又有八千七百里,這一段的驛站將由不奴族來承建。
按照袁華的要求,這個驛站其實是一個小型綜合體,它的規模可以不大,但功能必須齊全:
第一,它必須是通訊傳遞的節點。在這個沒有現代通訊技術的時代,驛站透過馬匹或步行傳遞書信、公文,商業合同,銀票和軍事情報,是國家級別通訊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裡值得重視的是袁華提出了銀票,長安和山海城雙方同時將在對方處存有一筆金銀作為銀票對換的本金,而商人使用銀票要叫一筆費用,這是驛站的第一筆經濟來源。
第二,驛站是古代交通網路的節點,驛站和道路構成了古代的交通網路,它們通常沿著主要道路分佈,為長途旅行者和商隊提供休息和補給的場所。
袁華首次提出了提供住宿,飲食,酒館和馬匹的草料豆料的服務,這些服務的定價將核算成本,按照商隊可以承受的價格提供,這是驛站的第二個收入來源。
第三,快馬和人員快送服務,在戰爭時期,驛站可以迅速提供馬匹,傳遞軍事命令和情報,對於軍事行動的協調和指揮至關重要。
第四,驛站商業貿易,驛站也是商業貿易的中轉站,商人和貨物在這裡停留,進行交易或等待進一步的運輸。驛站本身可以展示當地物產,提供交易服務。
第五,面相普通人的郵政服務,袁華覺得這一次他和山海城之間的通訊極為艱難,驛站還需要承擔面相普通人郵政服務的角色,負責郵件和小型物品的收集、分類和分發。
第六,雙方各派出一支大型散貨商隊,每月定期從長安和山海城之間發出,可以收取運費,送到各個驛站或者城市。這也是驛站系統的盈利專案之一,小商隊完全可以將貨物轉交給這些商隊,而不用自己牽著馬牛去走這麼漫長的道路,整整一個來回。
第七,依託大型驛站,袁華他們將在伊犁河谷和四河草原分別建立起兩個巨大的商業集貿市場,並希望由這些大型的貿易市場形成大型經濟連線點,而後由這個集市再慢慢發展成城市。這些驛站裡面的市集,將首先向外收取攤位租金,然後是租賃門店,最後隨著城市建立,還能銷售地產!
總之,袁華給出的驛站計劃,是一個既能服務商隊,也能服務國家的體系。
最有趣的是,袁華認為驛站能賺錢,這真的對於漢代人是一個非常燒腦的問題。
第二個核心,是和平!
如果連和平都沒有,談什麼貿易。
沿途驛站所牽涉的沿路部族,都必須簽訂軍事保護驛站協議,並要同意不奴族和漢族軍隊進入的許可。
如果有誰在沿途,卻不簽署這份協議,那麼不奴族和大漢有討伐他的權力。
原理上,伊犁河谷以東歸大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