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83章 潼關城外

蒲州城,李巖端坐大堂身邊坐滿了人,有侯爺吳惟英有軍師顧君恩,有心腹部將秦松旺,有高亓,也有老同僚劉體純,甚至還有大太監從江陰那邊推薦過來的幾個人。 黃河防線消停了有一個多月了,現有的格局雙方都無心且無力打破,對岸四城被李巖牢牢握住,河津也還在賊軍手中,誰也沒去爭也沒去奪,甚至連衝突都沒多少,偶爾對岸雙方的探馬會搞出些小摩擦,但都在可控之中。 這一個月內,朝廷和對岸你來我往的以檄文互相噴了個回合後,終於達成一致,暫停衝突上談判桌。 談判是朝廷的事了,與陣前將士無關,談成了免於兵戈,談崩了,他們拎刀就幹。 李巖雖為柱國,但職責還是前線督帥,議和朝政還輪不到他指手畫腳,甚至連建議都沒資格提,這就是現實。 任憑他現在多忠心,多拼,但根基太淺又是降將,一時半會根本進不去朝堂的權利中心。 還好李巖有足夠的耐心,他聽從常宇的安排,在前線穩紮穩打待日後積功而上。 雖說這段時間沒打仗,但李巖絲毫沒有鬆懈,也同樣一日沒落閒,幾場大戰他要論功,要請功,請賞,寫公文給兵部,寫奏疏給皇帝,每天都要寫許多,還要研判局勢,還要問朝廷催糧餉,是的,這邊糧餉告急。 眾人在大堂裡喝茶閒聊,時而研判局勢,時而分析軍情,時而議朝政,一個親兵站在門口稟報錦衣衛的人來了。 堂上頓時鴉雀無聲,錦衣衛不是來找茬的,是來送密信的,通常錦衣衛送來的不是朝廷密旨就是那位的密令。 李巖拆開看了,眉頭一挑,而後笑了,隨即將密信遞給旁邊的顧君恩看了。 顧君恩也是一怔,隨即苦笑,原來正席開在這邊呢。 餘下眾人一臉茫然,不知其所言,卻也不敢問,更不敢去看那密信。 李巖起身,明日本將前往潼關與吳總兵議事,蒲州這邊便有勞諸位了。 潼關之東五十里外,黃河南畔有座亞武山,官兵大營便駐紮於此,數萬人連營十餘里,依山傍水可進可退亦可攻,月前從開封和洛陽集結來的大軍原本要對潼關發動進攻,被一道軍令止住,隨後根據朝廷和李自成的約定,後退數十里,駐大軍在山腳下,諸將皆紮營內,傳令全軍不得襲擾周邊百姓,違令者斬。 官兵口碑一向不好,數萬大軍集結,周邊百姓知要打仗了,聞風而逃躲入山中,只有極少人留下觀風,但即便軍營外圍巡邏的官兵再溫和,也沒人敢靠近他們。 可這日便有一個人徑直朝軍營方向走去,是個道士,被巡邏的官兵攔住他卻道,要給吳總兵看相,士兵譏笑,從軍者殺人無算不信這些。 那道士卻堅持:“去通報便可,吳總兵一定會應的”。 士兵見他仙風道骨面相不凡,便往上報了,意外的是,吳三桂竟親自來了。 意外麼? 當然不意外,大太監麾下的心腹謀士來了,吳三桂哪裡敢託大。 李慕仙早常宇十天便從徐州秘密前往潼關,他本是遊方道士不惹人生疑,其一身武藝又精道術,雖有千里之遙,便是獨往又有何懼。 常宇天天羨慕這個羨慕那個,卻忽略了身邊的這個遊方道士,雖不談不上江湖遊俠,但卻是個不折不扣且如魚得水的弄潮兒,江湖就在他腳下,來去自若不說還有滋有味。 從徐州一路往西,這位道士,時而仙風道骨為途中所遇貴人奉為座上賓,時而招搖撞騙偷雞摸狗,至於青樓酒肆更是常客,偶爾還調戲誰家娘子被人追著滿街逃竄。 可謂一路瀟灑一路風流不知不覺就到了潼關外。 進了軍營,李慕仙受到了隆重禮遇,不說吳三桂,馬科這等悍將對他禮敬有加,便是劉文炳那些勳貴侯爺伯爺的對他也是笑臉相迎,沒一個擺架子的。 倒不是說李慕仙狗仗人勢,若以為眾人看在常宇的面子才這般對待他,那就大錯特錯了。 實則是這傢伙人品雖不咋地,但實打實的有本事。 坊間傳聞,大太監之所以能所向披靡戰無不勝便是因為身邊有一個半步踏入仙境的道士,可呼風喚雨,可撒豆成兵,傳得邪乎的很。 吳三桂等人當然沒愚民們那麼好糊弄也沒那麼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