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說過李自成對這次和談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才決定的,而且是有相當誠意的,畢竟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紀,且已取得不小成就,而且也知道現在已達到了他的人生巔峰再折騰下去也就這樣了,甚至還有可能一朝回到解放前,所以不如見好就收,要個合法身份保住現在的成就。 這是他和談的初衷,當然也留了後招,假若和談不成,至少也拖延了時間,讓他有時間鞏固黃河防線。 處於對這件事的看重和誠意,他給了宋獻策一定程度上的決策權,而宋獻策也想極力促成這件事,他本就是個奇人,能推測出很多神乎其神的事,看世界的思維和這個時代的正常人也不一樣,他被常宇所吸引,知道自己將來必投他門下,然則,一碼歸一碼,眼下他還要忠李自成之事,為和談盡心盡力。 只是,現在遇到了讓他難以決斷的事。 以吳牲和史可法為首的朝廷代表,已經亮出了底牌,李自成你和可以,你想投誠也可以,你要封藩也能聊,但有個前提,你去把錦州收復了,那時候可以給你封藩,甚至還可以允許你保留一些軍隊,但荊州和襄陽必須得交還。 前提就是你去將錦州給為拿下來! 錦州是那麼好拿的麼? 這個買賣划算不划算,宋獻策一時也捋不清,更重要的是,他擔心的是朝廷的誠意,如果己方真的出兵去打錦州,朝廷雖然說可以撤出黃河防線,但誰敢保證他不趁虛而入! 這事,即便李自成給了他一定許可權,但仍然不能做主,他需要遣人去通報李自成,此去這一來一回快則半個月,慢則一個多元,可吳牲竟然說只給他十日。 咋地飛鴿傳書啊! 但宋獻策也不著急,因為李自成此時根本就不在西安,想必朝廷也知道,所以才僅給了十日時間,他們一定以為李自成此時就在黃河對岸吧。 宋獻策獨坐堂上,心裡頭在考量朝廷提出這個條件的可行性,而與此同時大世界三樓的一個包房裡,常宇手握一杯熱氣騰騰的碧螺春,推開窗戶,寒風頓時讓他精神一振,目光盯著下邊那處雅緻小院,他甚至可以看清宋獻策的兩個隨從正趴在門縫外望裡邊窺探。 沒錯,吳牲和史可法在同宋獻策談判的時候,常宇便在這包間和幾個老友喝茶,能稱為他老友的人在京城裡也就那麼寥寥幾人,吳孟明,王承恩還有春祥。 王承恩今兒不當值,便受邀來這個同常宇喝茶閒聊,作為宮裡頭最大的兩個太監頭子,他們倆關係還算融洽,且都清楚的很,合則共贏,分則兩敗俱傷。 所以,一定程度上還要多走動的。 至於吳孟明則是來給常宇彙報工作,並且奉旨監視這場談判的,宋獻策入京這幾天,他可是將手下精英全都撒了出來,盯梢宋獻策倒還非重中之重,叮上和他搭線的那些潛伏細作才是主要目的。 宋獻策和吳珄等人在堂上談判時,他的隨從和掌櫃的是在房外伺候的,這掌櫃的身份可不是一般人,裡邊談的什麼,很快就經過他送到了常宇的包房,可以說雖然不同步,但堂上論的事都包房裡的常宇都瞭如指掌。 吳珄走了之後,宋獻策的隨從還沒進屋甚至還趴在門縫往裡頭窺探,從這點,常宇就推斷出,宋獻策陷入了糾結之中,遇到了他難以決斷的問題了。 那他很快就會遣人去聯絡李自成,常宇相信這個節骨眼李自成絕對不在西安,最大的可能就在潼關或者朝邑! 他也知道最多十天半個月,宋獻策和李自成便會為這道他出的選擇題給出答案! 這個答案決定這場談判的成功與失敗。 其若不同意,談判失敗,那就各憑本事爭個你死我活吧。 成功了的話,那就有意思了。 李自成要按照約定出兵收復錦州,他若收復不了,那封藩之事就是做夢,和談還是泡湯,但若收復了的話,這當然是好事了,……試想此時清軍在錦州駐有重兵防守,即便打下來,李自成的實力也會遭到重大損失,這個時候常宇直接翻臉揍他,是不是容易多了。 或許有人會罵常宇陰險小人不講誠信。 那隻能說你幼稚,所謂兵不厭詐,在這等事上沒有人會講什麼誠信不誠信的,成王敗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