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刀而至的還有崇禎給小太監的密信,既是密信諸人可不敢像圍觀寶刀那般亂瞅了,見常宇拆信,餘人便轉身裝作賞刀的樣子。 信很短。 卿不負朕,朕甚喜,甚喜,甚喜,軍餉二十萬兩準了,柱國之議,朕準,內閣尚有爭議,卿萬勿負朕,朕絕不負你! 朕聞你愛刀,此刀賜你斬妖除魔!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看來崇禎的確大喜至極,果真也如常宇所料,要錢給錢了! 吳三桂假裝在賞刀,裝作不經意的偷偷瞥見小太監臉上的一副似笑非笑,心中也舒了口氣,看來應是好訊息。 “吳總兵,你可知道皇上賞本督這把刀是何意?”常宇扭頭看了他一眼問道。 “恭喜督主大人,這應是皇上御賜的上方寶劍,哦不,是上方寶刀吧!” 吳三桂何其老道。 常宇呵呵一笑,聳聳肩:“不知道,只說讓本督斬妖除魔,這凡間何來的妖魔”說著突然瞥見捧著刀還在津津有味的吳中:“倒是不乏一些裝神弄鬼的傢伙,砍了倒也順手”。 吳高手一個激靈差點沒把手中寶刀給扔了,諸人忍不住哈哈大笑。 吳三桂意料之外的是,崇禎竟然也給他捎來一封信,要知道按照流程即便吳三桂首功,皇帝大賞,那也是要走一套非常繁瑣程式的,比如派幾個宣旨太監撐排場,寫一道正兒八經的聖旨,而且還要弄幾個宮裡像樣的寶物像玉如意之類的作為附賞品……然後聖旨上邊寫的才是硬通貨。 很顯然這封信只是搭了順風車的慰問信。 以明末來看,一個武將做到總兵已是極致了,再封賞也不過是些虛銜,如戚繼光的少保。 但古人就在乎這個呀,果真也弄個少保啥的比肩戚繼光這種先賢也是光耀門楣的事,何況以吳三桂的老道,知明廷此時正值風雨飄搖,用人之際也是拉攏人心,穩定軍心的時候,萬一下血本呢,搞不好還能混給爵位呢。 所以當他看到崇禎給他的信上寥寥幾個字,若退清軍,朕將大賞! 吳三桂的心立刻動了起來。 “吳總兵皇上可是要給你升官加爵了?”常宇見他臉色暗喜,便出聲問道。 吳三桂一笑:“那也得清軍退了才有的事,眼下還不是慶功之時”他心中也知僅憑前日那一場大捷,恐怕還吃不到崇禎所謂的大賞,畢竟那一戰非他功,他出力,小太監出智,兩兩平開之局。 常宇眼尖,看到吳三桂手上信中幾個字,突然微微一笑:“吳總兵可知道皇上會如何大賞你?” 吳三桂搖頭。 小太監,卻把自己手中的那封密信朝吳三桂眼前一展:“本督估摸能猜到一些” 這可是密信,旁人不敢看,紛紛轉頭,吳三桂心中也是一驚,但想著既然小太監都這般了,自己也不矯情了。 一目瞭然,神情慢慢變化,信中那‘柱國’兩個字很扎眼,太他孃的誘人了。 “督主,莫非,那,不,不會真的吧?”。 柱國,戰國時期的古官名,用來封賞殺敵有功的將領,乃武官之最,在丞相之上,戰國後遂廢。 亂世當用重典,但重賞之下必有豪傑,此時天下大亂,人心不定,小太監適時提出恢復柱國官職用來激勵和拉攏那些飄搖不定的武將軍閥,受小太監的影響深感重文輕武誤國的崇禎竟然和他一拍即合,朝堂文官太盛,地位又高,平衡早失,如今恢復柱國舊制便可牽制這幫文臣,從而文武平衡,又能拉絨武將穩定軍心,正合他帝王御下之術何樂不為。 只是當他把這事通報內閣的時,不出意外的遭到反彈,唯一慶幸的是現在首輔李邦華的確是個幹實事想幫崇禎做事的人,而且對帝心有一定的瞭解,知道崇禎之意,這是為了拉攏那些武將為他死心塌地好好看門護院,若在平時國泰民安時代李邦華自然也是極力反對,可眼下人心惶惶,武將尤為重要,不拉攏隨時都有亡國的可能,他只能勉強點頭了。 他是內閣老大,他點頭了,雖有其他反對聲音,但已不足為慮,徒勞掙扎幾下最終還是要接受,只是時間問題。 “本督提議,大明重設八柱國,分管國兵馬,位在首輔之上,僅次王公而已,吳總兵能否成為八柱國之一,便看你在寧遠如何耍大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