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已經被攪得混亂不堪,漢軍這支蝴蝶扇動翅膀之後,曾立昌的援軍比歷史上早派出近半年,且走了另一條路線,而咸豐在北逃的過程中受到驚嚇,提前六年身死於熱河。甚至就連京城一度差點為太平軍攻克,若非肅順、勝保的援軍相救,那京城沒準已經被太平軍拿下來了。
至於那位在晚清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恭王奕訢,這會已經登基成為皇帝,而歷史在這裡又開了一個玩笑,奕訢選擇了一個朱宜鋒頗為熟悉的的年號“同治”,意思是“君臣同治大清”當然還有一重意思是“滿漢一體,同治大清”,這是為了買好漢臣。
若是換成其它任何一個人當滿清的皇帝,朱宜鋒都不覺得是個威脅,可是奕訢的登基卻讓朱宜鋒感覺到了威脅。
或許對於其它人來說,奕訢只是滿清的恭親王,但是朱宜鋒卻非常清楚,這位恭親王在晚清歷史上的地位,甚至可以說正是其主政二十餘年,為滿清續了半個世紀的命。在另一個時空之中,雖說奕訢有著“議政王主天下”的由頭,可他畢竟受制於兩宮、受制於慈禧,掣肘之下自然不能施以全力,現在他奕訢成了大清國的皇上,沒有了宮裡的掣肘,他又將會掀起什麼樣的風浪?
這才是朱宜鋒最擔心的事情!
“大都督,北京為太平軍攻陷後,雖滿清邸報稱,賊逆次日則平,可京城內外幾乎完全化為赤地,過半人丁或被殺,或是焚於烈火之中,特別科於京中設立的情報網,至今仍未恢復聯絡,只能透過其它渠道加以瞭解!”
先解釋了一番因由之後,張森又連忙保證特別科會盡快恢復在京城的工作。當然對此,朱宜鋒自然能夠理解,畢竟京城幾乎化為赤地,暗線亦有可能死於兵火,情報工作自然難以開展。
“嗯,總之要儘快恢復在北京的情報工作,掌握好的滿清的動像,如果所料不差的話,這個奕訢,畢定將是本督的心腹之患!”
心腹之患!
在作出這一評斷之後,朱宜鋒便顯得有些患得患失起來,倒不是說他了解奕訢,而是因為他知道,奕訢會主張什麼。
重用漢臣、推行洋務、交好外國。
這都是奕訢在歷史上做的事情,在另一個時空裡,奕訢、文祥、桂良上《通籌夷務全域性酌擬章程六條折》,分析了列強之國的特點,認為太平天國和捻軍是心腹之患,英、俄是肢體之患,應以滅內患為先,然後對付俄國和英國。
而更令憂心的恐怕還是奕訢在主持洋務時與其它人的不同,如李鴻章、多必阿等人,受限於環境,他們只有創辦幾個洋務工廠、買些武器,但奕訢卻是從制度上著手,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有著想要改變的理念。
成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設南北口岸管理大臣;添各口關稅;要求將軍督撫辦理國外事件互相關照,避免歧誤;要求廣東、上海各派兩名懂外語的人到京以備詢問;將各國商情和報紙彙集總理處。十二月十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設立,出現了軍機處以外的另一中樞政府機構。自此,總理衙門取代理藩院,成為專門的外事機構,使清代的外交產生重大突破。衙門還領導了後來的洋務運動。這種制度上的變革,才是最讓人擔心的地方。
閉著眼睛,朱宜鋒的腦海中所浮現的是在奕訢支援由李鴻章等人開展的洋務運動,儘管最終洋務運動沒有令中國成為強國,但卻紮起了那張老虎皮。
在另一個時空中,李鴻章等人糊起了那層老虎皮,那麼在這個時空中,若是奕訢變成了另一個明治,那可真是……給自己平空樹立了一個強敵,惹來了一大麻煩!
早知如此,當初真不應該支援太平軍北伐!
如果當初不支援太平軍北伐,又豈會有現在這麼多麻煩,讓那個無能的咸豐主政,總好過讓奕訢當皇帝,現在他提前六年執掌大權,且再無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