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年代,餘華兩度高考落榜。
考不上大學,家人就託關係,幫他在老家謀了一份牙醫的工作。
他每天給人看牙、拔牙,閒時就和朋友吃吃喝喝。
幾年下來,不僅日子沒有任何起色,整個人的狀態也越來越頹喪低迷。
26歲時,為了改變處境,他決定離開家鄉,出門闖蕩。
他去了寧波,一邊進修口腔科,一邊嘗試寫作;後來又去了北京、上海等地,結識了許多作家,也大大拓寬了視野。
遠離了閉塞的家鄉,最終讓他改變命運,由牙醫一躍成為著名作家。
他曾表示:年輕時一定要出去闖闖,哪怕碰得鼻青臉腫。
很多時候,一直待在家裡,你就只能徹底爛在底層圈子裡,永遠不得翻身。
人想要改命,首先要做的,就是遠走他鄉。
作家叢飛從說過這樣一句話,深以為然:
人窮的時候,若是選擇待在家裡,就徹底廢了。
因為家裡什麼資訊都沒有,什麼機遇都沒有,當然你只會越來越窮。
作家梁鳳儀有個同鄉,叫阿秀。
90年代,鄉里很多姐妹趁著商業熱潮,都出去做生意,有人去義烏,有人去廣東……
當時姐妹們,都叫阿秀一起去闖闖。
可阿秀覺得出門做生意太辛苦了,離家又太遠,想想還是拒絕了。
她留在了老家,在一個小旅館當服務生,每天的工作就是打掃、整理房間。
可這樣的好日子並不長久,兩年後,旅館就倒閉了。
鎮上就業機會太少,一直沒找到新工作的阿秀,最後只得去菜市場賣菜。
當初出去闖的姐妹們,後來有的買了汽車,有了在外地買了房,日子都越來越紅火。
而阿秀的生活卻始終沒有起色,反倒日漸困頓。
《見聞語悟》裡說,家是溫馨的港灣,但也可能是困住你的牢籠。
人這一生最怕的,不是在外頭碰壁,而是待在老家閒廢。
專欄作家連嶽,曾講過一個讀者曉軍的故事。
曉軍曾就讀某醫科大學,畢業後,家裡人覺得城市競爭太激烈,回老家發展更容易出頭。
於是他回到老家發展,進了鎮醫院。
鎮醫院活很少,非常清閒,他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在玩電腦。
身邊的朋友也都好吃懶做,曉軍經常跟他們混在一起,慢慢也染上抽菸、打牌等壞習慣。
在這樣的環境下,他逐漸失去了進取心,也荒廢了技能。
幾年過去了,他仍舊是個基層員工,拿著基本工資,日子越過越窘迫。
《貞觀政要》中說,立身成敗,在於所染。
待在小地方,不僅會讓你深陷舒適區,還容易使你受到底層圈子的拉扯。
慢慢你就會變得遲鈍麻木,整個人也會被各種瑣屑人事所消耗。
拘泥於狹小的一方天地,就只能受困於逼仄的生活。
待在原地不肯走出去的人,最終都會掉進貧窮的深淵,也讓人生隨之墜落。
我有個表姐,高中沒畢業,就在家附近一家服裝廠做針織工。
每天重複著機械工作,既累,工資又低。
沒幹兩個月,她就覺得日子毫無盼頭。
於是她瞞著家裡面,一個人偷偷坐車到上海找工作。
因為沒學歷,她費了很大力氣,才找到一份在銷售公司端茶遞水的工作。
家裡人知道了,非常反對:這工資和廠裡做工也差不多,大城市生活成本又高,何必呢?
可表姐還是固執地留了下來。
儘管過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