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打出頭鳥,刀砍地頭蛇。”
在人際往來中,越是超群出眾之人,越易遭人妒忌,乃至仇視。
然而人活一世,必須保持奮發向上之態,方能獲取更多心儀之物,活得更具價值。
既要進取,又要規避他人打壓,二者看似矛盾重重。
所以,越是有能力之人,越會督促自己 “深藏若虛”。
01
鋒芒畢現,事半功倍。
作為唐代著名詩人的陳子昂,才華橫溢,卻一生坎坷,從其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的詩句中,可窺見他壯志難酬的苦悶。
陳子昂出身富貴之家,家族在當地頗有聲望。其自身天資聰慧,勤奮好學,才華過人。
在唐朝,文人皆以科舉入仕為目標。陳子昂亦積極投身其中,他帶著自己的作品來到長安,渴望一展宏圖。
在一次文人聚會中,陳子昂為了引起關注,不惜重金買了一把胡琴,並當眾宣稱自己擅長彈奏,邀請眾人次日前來欣賞。次日,眾人齊聚,他卻將胡琴摔碎,並拿出自己的詩作分發給大家,一時間聲名大噪。
此後,他順利入朝為官。然而,他性格耿直,對朝廷中的弊端直言不諱。他多次上書,抨擊權貴們的腐敗和不作為,提議改革科舉制度等。
他的直言不諱,觸動了許多權貴的利益。於是,他們聯合起來打壓陳子昂,誣陷他結黨營私、心懷不軌。
皇帝聽信讒言,將陳子昂貶謫至偏遠之地。在仕途受挫的同時,他的文學主張也不被當時的主流文人所接受,在文學領域也備受爭議。
在情感方面,他與心愛的女子相戀,卻因家族利益等原因無法成婚,最終勞燕分飛。
有學者評價陳子昂:“心懷天下志,卻為世俗傷。”
細思陳子昂的一生,為何這樣一位有才有德、有抱負之人,卻陷入困境呢?
南懷瑾先生曾言:“一個人過於表現自己,往往會成為眾矢之的。”
將自己置於高位,毫無保留地宣洩情感,隨意表達觀點,這些行為看似積極向上,實則是陷入四面楚歌之境的開端,在某些情形下,也是一種莽撞。
02
深藏若虛,厚積薄發。
那麼,如何擺脫這種困境呢?
要知道,世界雖大,但留給我們的是人與人之間微妙的空間。
周圍之人,都渴望站在舞臺中央,稍作展示,便期待掌聲雷動;都希望能自由掌控自己的愛情、事業。
若工作能隨意調動,事事順遂,那自然再好不過。我們也都希望自己成為指揮者,振臂一呼,應者雲集。
但明眼人都明白,這只是幻想。
北宋名相富弼說:“守口如瓶,防疫如城。”
能笑到最後的人,都有 “韜光養晦” 的智慧。具體而言,就是隱匿自身,謙遜待人,以退為進。
其一,大巧若拙。
人的認知無邊無際,無人敢稱知曉世間萬物。
在追求知識的道路上,正確的做法是 “日進一寸,勝於他人”,而非處處壓人一頭。
遇到好勝之人,要懂得避讓。退讓並非懦弱,而是一種更強大的氣勢,一種更廣闊的格局。
對於不如自己聰慧之人,切莫炫耀,要讓他人的智慧也有展現之地。
其二,訥言敏行。
人生在世,用數年學習表達,卻要用一生學習沉默。
有道是:“言多必失,行多必過。”
話語無需太多,適可而止。尤其不要在他人情緒激動時火上澆油。
與人交往,可提出建議,但不可強加於人,更不能喋喋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