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楊婧的過去
安琪在調查楊婧失蹤事件時,除了採訪她的朋友、同事和前男友外,也開始著手瞭解楊婧的個人背景,尤其是她的成長經歷。透過一些曾經認識楊婧的人,安琪逐漸拼湊出了一幅不完整但卻令人心酸的畫面。
楊婧的父母一直非常寵愛她,但寵愛並不等同於理解。她從小在一個過度關注成績和外在表現的家庭中長大,父母對她的期望幾乎是無限的——成績好、形象好、性格溫和。但這樣的家庭環境也使楊婧的內心變得極為脆弱。父母的關愛往往帶有強烈的要求和壓力,缺乏對她內心真實感受的關注與理解。
“她從來沒得到過真正的理解。”安琪翻閱著楊婧的成長記錄,喃喃自語,“她的父母很愛她,但他們的愛總是建立在自己對孩子的期望之上,而不是楊婧真正的需要。”
安琪透過楊婧小時候的老師和一些朋友瞭解到,楊婧一直是一個內向的女孩。她在學校裡並不活潑,雖然成績優秀,但在人際關係上總是表現出某種程度的緊張和不安。她的同學回憶說,楊婧總是很努力去取悅別人,尤其是她的父母,但這種努力卻沒有帶來她想要的歸屬感和接納感。
“她總是很害怕別人不喜歡她。”楊婧的中學同學回憶道,“有時候我覺得她就像一個做得再好也不夠的人,尤其是在面對父母時,她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給自己施加了很大的壓力。”
從這些證詞中,安琪逐漸意識到,楊婧的自卑和內心的空虛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多年未曾得到有效關注的心理創傷積累的結果。雖然她看似是一個堅強、獨立的女人,表面上擁有完美的職業和人際關係,但在她內心深處,壓抑的情感、未曾癒合的創傷,卻一直在默默地吞噬著她。
安琪把這些線索告訴了陸辰。“她從小就缺乏家庭支援,這種心理上的創傷,可能導致她在人際關係中極度缺乏安全感。她需要的不是父母對她的期望,而是對她內心的理解和接納。”
陸辰默默點頭。他早就注意到,楊婧的生活並不如她所展示的那樣完美。她身上總是有一種強烈的“為別人而活”的傾向,似乎無時無刻不在滿足外界的期待,卻忽視了自己內心的聲音。這種內外的強烈衝突,可能就是她情感困擾的根源。
二、轉折點的出現
隨著對楊婧成長背景的深入瞭解,安琪的心理分析逐漸從簡單的職場壓力轉向了更深層的內心創傷。她開始懷疑,楊婧的失蹤並非僅僅是外部壓力的結果,而是她未能面對並處理的深層心理問題的體現。
“她的內心一直沒有得到過真正的關懷。”安琪再次翻開楊婧的心理健康檔案,“她從小就隱藏自己的情感,試圖透過成就來獲得他人的認可。她的父母可能從未注意到,楊婧其實並不快樂,她並沒有得到情感上的滋養。”
安琪推測,這種長期壓抑的情感,最終在成年後的楊婧身上爆發出來。尤其是進入職場後,楊婧將自己所積累的情感負擔投射到工作和人際關係中。她的職場壓力並非只是來自上司的苛責,更多的是內心的不安和焦慮,源自她未能處理好的自我認同問題。
陸辰仔細思考著這些推測。他漸漸明白,楊婧的失蹤,或許並不僅僅是逃避工作和社會的壓力,而是她對自己內心深處的恐懼和痛苦做出的反應。她無法面對自己的不安和自卑,只能選擇透過“消失”來暫時逃避這一切。
“她的失蹤不僅僅是一個外部事件的反應。”陸辰沉思道,“這可能是她對自己內心創傷的一種逃避,或者說,一種自我救贖。”
安琪點了點頭,深吸一口氣。“如果我的分析正確,楊婧可能從未真正面對過自己的內心世界。她透過逃避外部的壓力,試圖找到一條能夠重生的道路,但她卻迷失在了這個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