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信性,不能完全令人折服
的缺憾也同樣是顯而易見的。”沼氣自燃”、“葬儀自燃”、“牧童焚燬”諸說的
證據之不足已為張仲立先生所總結。目前秦俑博物館的講解員在對遊客解釋秦俑坑
的焚燬之因時,採用的是“項羽焚燬”說。足見這一理論較其它諸說更能接近歷史
史實而可能也更被人接受。但這種理論的不足之處在於撇開了“俑坑內堆積淤泥普
遍為14 層”這一事實。按此說法,項羽入關將俑坑大面積揭開。那麼在砸毀焚燒
後,俑坑上部的土層必然落入坑底而將慢磚甚至陶俑覆蓋。何以出現顯然是被水衝
積的多達14 層淤泥沉積坑底的奇特現象?“項羽焚燬”說也正是忽視了這一實證
而不能完全令人折服並使討論陷入誤區。如果哪一天研究者能夠真正還歷史的真實
面貌,那無疑將是考古界和史學界的一大快事。
第四章 西部軍魂
秦陵兵馬俑是世界最大的古代軍事博物館。今後我們軍隊的高階將領都要到這
裡看一看。
——中共中央副主席、軍委副主席葉劍英
三號坑之謎
秦始皇兵陵馬俑坑的工地上,已經分成了三支不同的隊伍——建館、發掘、鑽
探。一切都在緊張地進行。
1976 年5 月11 日,鑽探人員在一號兵馬俑坑西北側25 米處,又探出三號
兵馬俑坑。這無疑又是一個極大的喜訊。1977 年3 月,考古人員對三號兵馬俑坑
作了小型的試掘,發現這是一個形制和內容完全不同於一、二號坑的奇特的地下營
帳。考古人員不得不費盡心思,小心翼翼地按照它原有的遺蹟脈絡進行發掘。它的
形狀完全呈現出來,人們才發現這是一個奇異的俑坑。
建築面積僅為300 平方米,尚不到一號坑的1/20。然而它的建築形制特殊,坑
內結構高深莫測,難以作出確切的結論。一號俑坑平面呈長方形,二號俑坑平面呈
曲尺形,唯有三號俑坑平面屬於一個不規則的凹字形。它的東邊為一條長11。2 米、
寬3。7 米的斜坡門道,與門道相對應的為一車馬房,兩側各有一東西向廂房,即南
廂房與北廂房。遺憾的是這個俑坑陶俑的儲存情況遠不及一、二號坑。一號坑陶俑
雖然有破壞的跡象,並有許多陶俑被打碎、陶片被移位、兵器被盜等現象,但這些
陶俑的頭卻大部分留在坑內,經過修復後,陶俑缺頭者並不多。而三號俑坑的陶俑
大部分沒有頭,陶馬的馬頭也同樣殘缺不全,坑內也不見殘破陶片的蹤影。由此,
可以推斷三號俑坑曾遭受過比一、二號俑坑更加嚴重的洗劫。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三
號俑坑的建築未遭火燒,而屬於木質建築腐朽後的自然塌陷。這種奇特的現象在令
人們想起了程學華先生“自焚理論”說的同時,仍然未能解開心中的謎團,假如三
號坑是自焚,那麼土層塌陷後這些俑頭、馬頭又是如何跑掉的?這又是一個不解之
謎。
隨著發掘的不斷進展,三號俑坑的南半部通道、車馬房和北半部已得到了大面
積的清理,昔日的風采再度向人類展現出來。與此同時一個古代軍陣指揮部的形貌
也一覽無餘地出現在後人的面前。三號俑坑作為古代軍陣指揮部完整的實物形象資
料,是迄今為止世界考古史上唯一的發現。它的建築佈局、車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