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5部分

物質,先

進的還是落後的,乃至於當時它是服務於人民大眾的還是反動帝王貴族的,都從不

同的側面和領域揭示了中華民族亙古以來綿延不絕的生存、繁衍、鬥爭、發展的歷

史,以及歷代先驅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水平。因而,它的價值和對人類的啟迪作

用是永恆的。人們可以對歷史長河中的某一段途程和某些人物作出不同的評價。但

是,反映這段歷史的文物的價值並不受人們對歷史評價的影響和限制,都是全民族

乃至全人類保護、研究和利用的珍貴歷史寶藏。

由於戰亂、兵燹等原因,中華民族在歷史程序中曾出現的短暫的大秦帝國,留

給後人的文字史籍和實物資料極為匱缺,這段歷史越來越被淹沒在風煙塵土之中。

秦始皇陵兵馬俑、銅車馬、馬廄坑、珍禽異獸坑的發現和發掘,以及秦陵地宮奧秘

的探索,無疑填補了這段歷史研究的空白,並從各個不同的側面展現了中華民族的

精神風采。那樸素生動的陶文化,剛健恢宏的銅文化,蓋世無雙的冶金技藝,非凡

卓絕的戰陣佈局……組成了一部浩瀚的秦代歷史經典。每一件出土的文物都是古代

先民們偉大智慧與非凡創造力的血汗結晶,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見證和永恆

的歷史豐碑,是融多個民族、多種文化而成一統的第一個封建大帝國的立體而完整

的象徵。直到今天,這些埋藏了2000 多年的出土文物,在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

一中仍蘊含著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發揮著其它精神和物質無法代替的紐帶作用。

同時,秦陵出土文物那豐富多彩的內涵和神秘莫測的玄機妙法,已成為其它民族和

國家借鑑和觀賞的文化財富。

回首17 年對秦始皇陵文物的發掘與保護,考古工作者與管理工作者為此付出

的努力並取得的巨大成就是顯而易見的。只要隨意翻動一下秦俑博物館厚厚的遊客

留言簿,就會清楚地看到遠道而來的中外遊客是怎樣一種心靈的震顫,無論是國家

元首還是名不見經傳的平民百姓,無不為這本世紀最壯觀的考古發掘留下欽佩敬慕

之情。

然而,明珠的閃亮並不能全部掩飾落在它身上的塵埃,秦陵文物在發掘和管理

中的缺憾與不足,同樣應該引起我們的共同關注,諸多已成為過去和將要發生的悲

劇不應再無休止地困惑著考古學家、管理人員和一切矚目關心秦陵文物的人們。

中國的田野考古事業比之世界田野考古學的興起要晚了許多歲月,因而它的缺

憾也無可避免地暴露出來。

早在兵馬俑發掘之初,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大師就曾對

發掘中的過失作過尖刻的批評:“兵馬俑的考古發掘怎麼能像農民挖土豆一樣胡刨

亂挖?而修復卻又用篩子篩、刷子刷、清水衝……這完全違背了考古學的方法和意

義。”儘管夏鼐大師這時尚未親臨現場,他所聽到的關於秦俑發掘與修復的訊息,

難免有些誇大了事實。但並不是毫無根據,事實上也確有一個階段我們的部分考古

工作者是這樣發掘和修復的。

1978 年底,秦俑工地出現了邊發掘、邊修復、邊建館、邊準備對外開放的

“大兵團作戰”的方法。除考古隊人員外,工地上還出現了大批的當地駐軍、社員

和前來實習的學生。有的農村社員上午放下手中的鋤頭,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