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81部分

明經和進士科份量重,其它的如秀才科等錄取人太少。就算考中明經和進士,也不是馬上就能做官,總之想出仕,歸根到底,還得靠家世、背景。

既沒家世,又沒有一個好的靠山,考上了科舉兩三年內也難得授官。

很多讀書人,尤其是寒門出身的讀書人,他們多數還是選擇先給人入幕做幕僚。做幕僚不是為賺錢,而是期待能夠得到幕主賞識,將來得到推薦的機會。

李超以宰相職出任地方擔任一道宣撫使、觀察使和大都督,這是使相。按朝廷的制度,他是可以開府建衙,自己徵辟幕僚團隊的。其中一些幕僚,甚至是能有品級的。

這也是唐時與後來宋明時官員的巨大區別,唐時的高階官員,都能開府,自闢屬吏。在隋時,甚至連刺史都能自闢屬吏,到現在,刺史手裡這個權力已經被朝廷收走,地方品官,都由朝廷吏部任命。

不過吏員,還多是地方上徵辟。

就算到了明清之時,中央高度集權的時代,一個縣令去上任,也是要自己帶著一大群人的。數個師爺還有牢頭車伕門子等等,光是師爺就要按刑名錢糧等分成好幾個,由這些實際庶政經驗豐富的師爺們,幫助那些靠科舉入仕的官員們實際理政。

而不管什麼朝代,在古代,官員們上任,除了自己帶去的幕僚外,也離不開本地胥吏們的支援。

流水的官員,卻是鐵打的胥吏。

很多地方上的胥吏,其實大多是世襲。世代把持著地方上的這些胥吏職位,這些職位看似低賤,甚至朝廷規定州縣胥吏的兒子都不能考科舉,但這些人可不能小瞧。

李超可是從後世來的人,後世隨便一個鄉鎮裡的吃公家飯的,那都是很威風了。更別提,這個時候衙門裡的胥吏,其實放後世,那都是能相當於縣局長一級的人物了。一個縣的局長,這能是小人物?

在地方上,這些人是大人物。

破家的縣令滅門的令尹,哪怕胥吏也都是一方豪強了。

李超不介意這些人收點錢,但只要腳別歪到一邊去就行。

這次劉曄帶著商州的官吏們把糧繳了,本地官吏們的表現還是不錯的,這次這筆錢讓他們留下,也算是彌補下他們之前繳糧的損失了。

吃飯的時候,李承乾問李超,“這些本地的官吏,好多其實就跟地方豪強們勾結一起的,甚至是聯絡有親的。他們收受賄賂,為什麼不但不追究,反而把錢賞賜給他們?”(未完待續。)

第624章 偷雞不成蝕把米(感謝名字太長難念萬賞!)

李超很滿意李承乾的提問,他提問,說明他有觀察和思考這些事情。小小的孩子開始思考起這些問題來,無疑就是成長了。李承乾是太子,年紀漸漸長大,以後也要開始接觸這些,學習處理這些。

“太子,對於你來說,很多事情其實很簡單的。將來你管理天下,其實最主要的就是管人,你負責管人就行,管事自有他人。你選出管事的人,然後讓他們為你管事。”

當皇帝管天下,這和當老闆管公司其實差別不大。

尤其是公司有了一定規模之後,已經不太需要老闆各種衝鋒在前了,老闆也無法樣樣俱到,老闆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管好人事。

管好人,用好人,其它的也就順了。

而人事管理,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

“記得一點,永遠要團結大多數。”

商州的地方官吏,和商州的大戶豪強們,其實正如太子所說的一樣,關係錯綜複雜,甚至是利益糾纏很深的。

李超和太子做為上面來的人,首先明確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也就是衝著自己的目標去的,而不是說來查人的。

圍繞著自己的目標,團結多數人,然後對付那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