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有些年輕父母不瞭解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間長短,不根據孩子對事情能高度集中的時間來安排孩子做功課的時間,有的強迫孩子長時間坐在書桌前做功課,中間不讓休息、活動。結果不僅對孩子的健康不利,而且,還使孩子對功課產生厭煩情緒,更談不上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了。
6。刺激求知。要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就要不斷地刺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為此,父母應該常帶孩子去參觀博物館、動物園和圖書館等等。
培養孩子學習的好習慣(3)
7。吸收教訓。在孩子做功課時,不要讓孩子依靠父母的幫助來解決困難,而要讓孩子自己從經驗中吸取教訓。例如有困難的時候,要採取積極的態度去鼓勵孩子獨立思考,不使孩子養成依賴性,更要使孩子明白做功課是他自己的責任。
8。做好榜樣。要使孩子對學習發生興趣,父母必須做孩子的榜樣,先要讓孩子知道父母很喜歡看書,求知慾很強,並且不斷地學習,等等。
虛心好問的習慣
有一年,中國中學生到國外參加一項奧林匹克競賽,成績十分喜人,獲得的金牌數量和獎牌數量,都名列參賽各國首位。
賽後,競賽組織者請出了出題的專家、教授,跟這些參賽的各國中學生們見面,希望選手們向專家、教授提問題。
除中國選手外,其他國家的選手都十分踴躍。有的國家的中學生指出,出題者在某題上的思路不對,沒有現實意義,如果改造一下會更好;有的諮詢某方面問題的最新科研成果、發展方向;有的拿出自己的題目讓教授專家來解答。
而獲得金牌和獎牌最多的中國學生,卻在旁邊默不作聲。不是他們英語過不了關,其實他們參賽前都經過英語的強化,都有非常好的口語。而是中國學生平時的注意力以及競賽時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解答專家們的題目上了,沒有膽量、沒有心思去想專家的題目還會存在什麼問題,於是提不出問題,就乾脆不開口。
俗話說:“問是學之師,知之母。”現實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不可能事事都通,許多問題對於我們來說都是一無所知,即便是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也不一定什麼事都比別人知道得多。有問題並不可怕,怕的是不問。
美籍華人李政道教授一次在同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學生座談時指出:“為什麼理論物理領域做出貢獻的大都是年輕人呢?就是因為他們敢於懷疑,敢問。”他還強調說:“一定要從小就培養學生的好奇心,要敢於提出問題。”
在現實中,我們發現,當孩子長到三四歲時,他們向大人提出的問題也開始越來越多,而且千奇百怪。但是大多數父母不僅不為孩子們的提問感到興奮,相反倒覺得厭煩不已。他們對孩子所提出的問題大都是隨便敷衍一下,並不給予耐心的說明和解釋。正是他們自己使孩子的潛在能力枯死之後,到孩子上了學才大驚小怪地叫嚷:“為什麼我的孩子成績這樣糟糕呢!”但這些父母從來沒有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省。
看看老威特是怎麼做的吧!當小威特提出問題時,他總是給予鼓勵,並耐心地回答,決不欺騙威特。在教育上,威特父親覺得再沒有比教給幼兒錯誤的東西更為可惡的了。在給孩子解答問題時,威特父親的說明並不是難懂的,而是充分考慮到孩子在現有知識下,是否能完全加以接受。更難能可貴的是,當問到連自己也不懂的問題時,老威特就乾脆老實地回答說:“這個爸爸也不懂。”於是兩個人就一起翻書,或者去圖書館查閱資料。從而也給威特灌輸了追求真理的精神。在給小威特的教育中,他堅持竭力排斥那些不合理的和似是而非的知識。
千萬不要不經意就扼殺了孩子好問的天性,作為家長應該注意從小培養孩子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