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70部分

其實,這三句話只是一句話。這是一個整體,這三句話,和《聖經》中第一章第一節在結構和作用樣的,《聖經》裡,神用七天造萬物,搭建起了整個基督教的信仰與價值體系,而在《論語》裡,這三個“不亦”則是整個儒家思想的概括,是整個中華民族精神與信仰的源頭,浩如煙海的儒家經典,不過是這三句話的一個推演。明白了這三句話,整部《論語》就豁然了。就知道整部《論語》是氣脈貫通,通天徹地的,才有資格稱之為“儒”不明白這三句話,學再多的論語,讀再多的經典,也不過是芶且裡尋大義,卑微上做文章。

要明白這三個,“不亦”救濟講什各,首先要明白它之前講了什麼。

“學而時習之”什麼是學?誰學?學什麼?學了能成什麼?首先,這“學”前面就少了一個主語。因此,不解決這個“學”前面缺少的主語,是不可能明白《論語》的。

其實,這主語就在這句子裡。就是“君子。”學《論語》的,就是這“君子”這話最後就落實在這“君子”上。整個儒家學說,歸根結底,就是“君子學”。何謂“君子。?“君子※吼是要成為”君”的,“薦子學最終的目的就是要成愕“君。”何謂“君。?“君。就是“聖人”。

那麼,為什麼是“君子學。”而不是“聖人學”?“聖人”是無學的,整部《論語》。整個儒家學說,就是講述如何從“君子學而”成“君也就成“聖人”的過程,只有這個過程才有所謂“學”的問題。“君子學”不是學當“君子。”再是隻有“君子”才能“學”只有“君子”在這成為“君”的道上不斷“學。”才有“君子學而”成

“君。的可能。

“學”的主語解決了,那“學”的賓語是什麼?也就是說,“君子”要學什麼才能成就“聖人”?千古以來,基本所有的解釋都把這“學”當成各種一般技能、學問的學習了。但《論語》之所以是《論語》,《論語》探討的就不是一般性的教育問題。孔子是教育家,但那只是他的副業。《論語》歸根結底是探討儒家的核心問題,是如何成“聖人”的問題。因此這裡的“學”不是一般教育意義上的,而是“聞道。見道學道學”後面的賓語只能是成“聖人”之道。

而這裡的“學。”首先是“聞道。”不聞無以學,其次是“見道。”不見亦無以學。只有“見道”以後,才可以真正地“學道。”

和“學”同源的是“校”也就是“效。”就是“效法”。“學。”不是一個人的瞎修盲練,而是要“效法效法”什麼?當然就是“聖人”了。“校。”至少要包含兩個不能偏廢的方面:1、對照;2、校對。“對照聖人”學之效之而使自己也成為“聖人”但這種“學”和“效。不是固定不變、一勞永逸的,必須不斷地“校對。”就像一塊表,按報時調好後,並不是一勞永逸,而是要不斷地“校對。”表才不會出現大的偏差。

而儒家的思想是積極入世的,因此這“校對”的工夫,就不光光是“對照聖人”理論,而是必須針對現實,脫離了現實,就無所謂“校對。”也無所謂“學”了。而現實中的“學。”必然是群體性的,用現代術語。就是社會性的,因此,這“學”字的完整意義就是,聞“聖人之道”、見“聖人之道”小“對照聖人”、在現實社會中不斷地“校對。”只有這,才勉強稱得上“學。”

對“學而時習之”中的“學”概括如下,就是:

問:什麼是學?

答:聞“聖人之道”小見“聖人之道對照聖人”、在現實社會中不斷地“校對”。

問:誰學?

答:君子。

問:學什麼?

答:成“聖人”之道。

問:聳了能成什麼?

答:“聖知”

現在,由於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