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都督兼職。
黎元洪當然不願意以“安樂公”自居,很想借一個題目離開北京,以使恢復自由生活。曾經表示,願以“答謝各國承認民國專使”的名義周遊列國一趟。袁怕他一去不返,就拖延的手段來塘塞,不作肯定的回答。
黎元洪雖然追隨袁世凱,但未能獲得袁的深信。1912年12月,袁世凱要黎去北京就任副總統之職,暗地對他的監視和控制。但黎元洪仍全力支援袁的一系列###政策。1913年6月撲滅“二次革命”後,由袁一手操縱國會,在1913年10月正式選舉總統時,袁指使總統衛隊三千多人號稱“公民團”包圍選舉會場,不選出他們滿意的總統就不離開;為此,袁得票507票當選為###第一屆正式大總統。次日,黎元洪得票611票,當選為副總統。
1914年,袁世凱解散國會,篡改約法,成立御用參政院,黎元洪被任命為參政院院長。1915年12月袁稱帝以後,封黎為“武義親王”黎未接受。
四、督軍紛紛獨立,四處呼救無門
四、督軍紛紛獨立,四處呼救無門
袁世凱死後,南北調和,北京政府由副總統黎元洪“繼任”大總統,北洋軍閥實權人物段祺瑞任國務院總理。但他們分別投靠不同的帝國主義,黎元洪是美國的走狗,段祺瑞是日本的奴才。而段祺瑞又是北洋軍閥集團中握有兵權的一個重要首腦,因此,北京政府的實權是在段祺瑞勢力控制之下。雖然如此,黎段之間終究由於投靠主人不同,這樣,雙方經常在某些問題上,展開了政治性的明爭暗鬥。
1917年3月3日,在段祺瑞主持下,內閣透過了對德絕交的議案。次日,黎元洪藉口國會尚未透過,拒絕在電稿上簽字。於是段祺瑞便用憤怒去天津的行動,要脅黎元洪。後經過另一個軍閥——直係軍閥首領、副總統馮國璋的調停,黎元洪接受了不干涉、對德的外交條件。6日,段祺瑞意氣自得地由天津返京。8日,他即將對德絕交議案和中國希望之具體條件,秘密通知日本。這些內容的提出,遭到日本外相本野的斥責,認為這是缺乏誠意的一種策略性的試探,是對日本缺乏以真意相告的一種表現,而主張先行絕交,再商條件。北京政府經國會同意後,便在14日正式向德發表絕交照會。
繼絕交以後而來的是參戰問題。段祺瑞為了能符合日本對自己的要求順利達到參戰目的,便照抄他的老師袁世凱的老辦法,想利用一下軍閥的實力。
###日,段祺瑞召集各省督軍到北京成立督軍團,名為開軍事會議,實則為國會內透過“宣戰案”作準備。這樣,既可以統一地方軍閥的不同意見,又可用之威脅國會。由於英、法、日各國多表示贊成段的意見,法國更在宴請各督軍時揚言:“中國應立即對德宣戰,國會意見不關重要。”因此,“宣戰案”在督軍會上獲得透過。
段祺瑞在督軍會議上獲得透過對“德宣戰”後,即派出13000人的所謂中國“參戰軍”但不是到歐州去參戰,而是到法國北部背面去勞役。
5月23日,黎元洪先發制人,由國務委員伍廷芳副署,發表了免去段祺瑞國務總理的命令,並即以伍代理。段祺瑞在憤然出京的時候,發出了帶有挑唆性通電說:“查共和國,責任內閣制,非經總理副署,不能發生命令效力;以上各件(指任免命令)未經祺瑞副署,將來地方國家,因此發生何等影響,祺瑞既不能負責。……”並向部下暗示,可以任意而為。倪嗣沖在29日首先宣告脫離中央,接著張作霖、張懷芝、李厚基、趙倜、楊善德、陳樹藩、曹錕等也相繼獨立。他們有的是段系軍閥起來聲援段祺瑞,有的雖則與段無關,但也欲趁機起來謀利益。黎元洪無法之餘,只得四處呼救,他曾先後要求徐世昌、梁啟超等出面調停,卻遭拒絕。在這僵局之下,清朝的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