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26部分

國政府換成紙幣銀元券了,這是日本方面必須接受的,因而日本在中國的金融資產被中國的新貨幣改革狠狠的清洗了一番。這樣的結果,可以說是日本對華政策和外交的重大失敗。

事實上,日本遭到如此慘重的損失,很大程度上是咎由自取。因為在中國發生的這場金融危機中,日本扮演的並不是什麼光彩角色。而日本金融界對中國下的黑手,這些日本金融界的精英們是不會當眾說出來的。

在美國政府頒佈“購銀法案”人為大幅抬高國際銀價,在國內外大批收購白銀,致使世界銀價猛漲後。1934年世界銀價比上年上漲了26。7%;1935年上漲至最高峰。由於海外銀價猛漲,出口白銀便有利可圖,以致造成中國國記憶體銀大量外流。白銀大量運出,給中國的金融市場造成極大的侵害。面對中國的危機,日本火上澆油,推波助瀾,危中添亂,極力反對第三國採用穩定中國幣制的任何努力,以求到達由日原來整理殘局獨佔中國的險惡目標。日本的主要做法是大肆收購、擠兌現銀,偷運出境。日本在中國各地,特別是在華北大批收購、走私白銀,鼓動銀行擠兌,製造金融恐慌。日本人在秦皇島、山海關及沿海和長城各口,分別設立收購站,用日元紙幣高價拉攏由關內運出的現銀,“銀元一千元,即能兌換到中、交洋票一千四百萬”。關於走私白銀的情形,據北京政府的通報,“日本在華東的崇明、海州兩地大肆偷運白銀,逐日約20萬元左右。”日本走私的重點在華北。中國的媒體也曾揭穿說:“華北一帶,目下藩籬盡失,沿長城各口東起秦皇島、西迄古北口——在某國人把持之下,私運已經成了公然的機密。”“日本浪人在華北各地透過陸路和海路,逐日偷運白銀約十五萬元,即每月達四百餘萬元。”日本將走私白銀一部存進國內的銀行,彌補金庫的空虛,剩下的大部分則運往日本本土熔鍊為純銀,再運到倫敦市場高價拋售。…;

日本偷運中國白銀的情況,英美等國也並非全然無知,美國商務部就曾做出統計,1934年頭九個月,日本運出白銀總數共值7000萬日元,而上年同期僅為500萬日元。“就所知日本存銀及日本登記的白銀輸進比擬之,不應若是之多”,顯然,其中大部分是由中國偷運出口的。對此,日本的報紙也絕不隱諱地承認。據《日日訊息》報導:“昭和九年玄月,日本輸出白銀與上一年同期相比,增添了十餘倍。從1月至9月,由上海向日本走私輸出的白銀約有七千萬日元,而日本年產白銀僅一千萬日元,故由日本輸出之白銀重要是由中國走私之白銀。”在走私白銀的同時,日本又在極力排擠英美干涉中國經濟危機的同時,一再暗示可以向中國供給貸款,以緩和危機。但中國政府清楚日本的險惡居心,對日本丟擲的橄欖枝置之不理,在準備進行幣制改革之時,也沒有和日本商量。

中國的幣制改革方案公佈後,極大地刺激了日本的神經,由於中國是在事先未通知日本的情況下公佈幣制改革,引來了日本軍政各界的一片譴責之聲。在中國宣佈改革幣制的第二天,日本駐中國公使有吉明便往訪中國財政部長楊朔銘,當面責備中國在釋出幣制改革前不與日本商量。有吉明在致日本外務省的電報中說:“本使應約往訪楊朔銘。……本使表示日本國民認為此項新制度,對英米方面曾進行充足的商量,而對於日本,則忽然實行,使日本國民對華情感深受影響,因此,使兩國政治經濟關係不免有發生可憂的壞影響之虞。”1月8日,日本駐華使館武官磯谷廉介少將就中國幣制改造發表談話,表現“斷然反對”這一舉動。他鼓動說:“此案事先缺少預備,復缺少履行人才,又未得各國體諒,恐早晚數個月內,必產生漏洞。”因此,結束改革“實為救中國之唯一道路”。日本顧問本部也公然宣稱,中國的幣制改革是“疏忽具有東亞安寧權勢之日本,搗亂東洋和平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