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84章 人物

他的北伐論是建立在“滿清崩潰論”的基礎上,即他判斷“彼虜有必亡之勢”,依據如下: 皇太極兄弟眾多,順治帝兄弟稀少; 皇太極時人才濟濟,順治帝時都是庸劣之輩; 皇太極時崇尚武事,順治帝時日益漢化,武事漸廢; 順治帝“雖曰英雄,荒於酒色已甚,其勢不久”。 他認為北伐的可行性在於: 中原豪傑義士會群起響應; 滿清不尚武事,遼沉防備空虛; 朝鮮向清所貢歲幣都在遼沉,北伐期間可資軍用; 丁卯、丙子胡亂中有數萬朝鮮俘虜,可為內應。 因此,孝宗計劃在十年內培養精銳鳥銃兵10萬人,等待清朝內亂,然後出兵直抵山海關外。 而且為了實施他這個北伐計劃,李淏無心嘗膽暗中也做了很多準備。 奈何,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也很殘忍,因為這個時候清廷已經入關,且橫掃中原,屁股越做越穩了,而中原那些反清勢力都是一盤散沙,越來越散,一擊即潰。 另外一方面,經過那麼多年清廷的殖民,朝裡越來越多的王臣膝蓋也越來越軟十之八九都開始親清了,他曾召見了一些家屬死於丙子胡亂的大臣,稍微透露北伐之意,但都“皆邈然無以為意”。因此,孝宗後期經常嘆息“日暮道遠”,流露出深深的挫敗感。 而且北伐計劃屬於機密之事,若被清廷知道,他必死無疑,所以他也不可能光明正大問臣子:誰贊同誰反對,只能挨個旁敲側擊,然則朝中十之八九都是反對的,唯宋時列。 這宋時烈是誰?是李淏最早的師傅,丙子胡亂之後十餘年間拒絕出仕,隱居鄉野,哪怕是李淏從沉陽回來之後,李倧讓他出山繼續教導李淏,都被他拒絕,直到仁祖死了,李淏上臺之後才出山,也是唯一讚同李淏的北伐計劃的,由此也可見他對仁祖投降清廷一直耿耿於懷! 但這時候,李倧父子要密謀大事,必須要找信的過的人才行,宋時烈當然是人選之一,但他因為他對仁祖心存芥蒂,一時之間說不動他出山。 而且這個時候能真正讓李倧放心共謀大事的近臣已少之又少,因為當年那些斥和的反清的,親明的都被清廷給拘禁去了沉陽,比如崔名吉,比如金尚憲,金堉。 崔名吉前文說過是主和派,金尚憲則是當時滿清入侵時的斥和派(主戰派)首領,當年堅持死戰到底,寧死不和。朝鮮戰敗後,清廷要把這些斥和派都拘押沉陽,李倧但是為了保護他不讓他出城投降,只將地位較低的三學士當替罪羊送到沉陽處死,但這事也沒瞞多久,後來就被英俄爾岱(龍骨大)給查出來抓到沉陽關押去了,直到清軍入關後和昭顯世子等被拘的公卿返回朝鮮,回來就隱居,李倧拜他為相,被他上疏三十二次拒絕,直到李倧死了李淏即位,李淏也要拜他為相,結果恰逢“清廷六使詰責事件”(就是上文說的金自點的翻譯告發李淏密謀反清的事情,清廷派人來敲打)而未果三年後病死。 至於金堉,他是李淏登基後的領議政,他也是朝鮮最後一位出使明朝的使臣(朝天使) 這三人有時雖政見不合,比如在滿清入侵時有人主和,有人主戰,但都是親明派,也忠於朝鮮國王,都是密謀大事的最佳人選,奈何此時都被關押在沉陽。 於是乎,李倧父子左思右想終於又想到一個人。 背鍋俠,李景奭! 這人其實很有才,看出滿清和朝鮮交惡的外部局勢,他反對盲目的“斥和論”,預判清軍會在冬季渡結冰的鴨綠江,繞開諸城,直搗漢城,而朝鮮對清絕無勝算,明朝也難以依靠。同時主張仍然稱清為“金”,因為“清”是皇太極稱帝后所建國號,如果稱“清”就是承認皇太極的“僭號”,丙子胡亂時,果然如他預料,清軍長驅直入。 可為什麼叫他背鍋俠呢? 崇禎十三年,朝鮮送往沉陽的假質子被清廷發現,李景奭說,我乾的,然後被罷官。 崇禎十五年(1642年,仁祖二十年),因明朝船隻停泊朝鮮宣川之事被清朝得知,李景奭被清朝派去給仁祖傳話,但朝鮮朝廷不讓他進入漢城見國王,而是先讓他找當地地方官對質,接著罷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