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襄被左良玉盯上了,朝廷又在黃河對岸佈置大軍隨時能殺過來,可謂是腹背受敵,眼下局勢對李自成已是大不利,但這還只是外部壓力。 賊軍內部山頭林立,說白了就是很多團伙組團打天下,即便現在李自成坐穩了山頭的那把交椅,但下邊依然是亂糟糟,誰都不服誰,誰都覺得自己功勞大,分配不均勻,天天各種撕逼,精彩不在崇禎帝的朝廷之下,那是相當的不團結。 李自成每日為之頭大,每天三把小火,三天一把大火,依然難平諸賊。 所謂物極必反,焦躁到了極度的時候,李自成突然冷靜下來,一連數日閉門不出,面壁靜思。 他從兒時開始回憶自己這大半生的種種,最終長嘆一聲,英雄氣短。 年輕時,光腳不怕穿鞋的,一窮二白沒有什麼可失去的,所以滿腔的豪情壯志,即便受挫也不氣餒,再接再厲,那個時候真的是鬥志激昂豪情萬丈,但眨眼間,人至中年,該有的都有了,還闖下了偌大的江山,但人卻變得患得患失,特別害怕失去,害怕再一無所有,害怕再回到從前,年輕的時候的豪情一去不復返。 這個時候他想到的已不是如何再闖再打,而是想著如何守成果。 也就是說見好就收。 不然再打下去又如何,難道還真的能將朝廷給幹翻麼? 不可能啊,年初兵鋒最盛的時,都能被奄奄一息的朝廷又給揍回來,說明對方底蘊極深呀。 再者,繼續這般同朝廷消耗下去,便宜的是張獻忠。 張獻忠入川有天險屏障,易守難攻本就太平,自己若在這兒和朝廷拼個你死我活兩敗俱傷,平白便宜那廝了,甚至他才是最後的贏家。 於是乎他便見宋獻策和牛金星召來,將自己的想法說了。 兩個幕僚左思右想深以為然。 與其在消耗下去確實有害無益,甚至有可能一朝回到解放前,倒不如趁著現在的還能同朝廷一較高下的實力,同他們談判。 草頭王轉正,封國西安。 成為大明朝明正言順的藩王! 三人思謀前後覺得可能極大,畢竟朝廷也是苟延殘喘,只需給轉個正就能得到一個強大的同盟可以幫他打張獻忠打韃子,何樂而不為呢。 不然的話,就以朝廷現在的實力,打自己都夠嗆的,哪還有餘力應付其他人。 朝廷心裡頭也明白,即便有十萬個不想,但也得點頭,他們自然清楚那個利益最大。 隨後李自成又著急劉宗敏等大將商議此事,眾人議論紛紛不絕,雖覺得一旦被招安了,會處處受掣肘不自由了,但長遠看來,這還是個比較善始善終結果。 最直接的理由就是,自從東征之後,雖取得戰略性勝利但大順政權的巔峰也過了,未來數年內都沒實力在繼續東征了,但這數年內朝廷必然會不遺餘力的發兵來攻打,而襄陽和荊州那邊的大後方,若左良玉用力,被攻破是早晚的事,那時腹背受敵,危矣! 最終大部分都贊同了,畢竟有話語權的大部分人都如同李自成一樣人到中年了,和羅虎馬寶那些年輕的將領的想法已大不同,當然他們也考慮到招降之後朝廷會如何的嚴防,如何分離他們等等,甚至會討價還價等各種細節,為此眾人又商討出一套應對之策以及底線。 一旦觸碰到了底線,便拒絕招安。 即便最終談不攏,他們也不吃虧,可以趁談判的這段時間修整兵馬布置防務。 隨後李自成修書一封,送到黃河對岸李巖的手裡讓其轉交給朝廷。 這便是李自成突然提出和談接受招安的前因後果。 而這個前因後果並不難猜測,朝堂上的百官多能分析出來,但很多事就是你看破卻難以拒絕,接受李自成的投誠確實利大於弊! 這一點,即便是心裡頭十萬個不樂意的崇禎帝也清楚,連罵髒話的常宇也承認。 畢竟打李自成要付出的代價很大,很大,很大。 首先近十萬大軍的糧餉,且誰也不知道要用多久能攻破黃河防線,攻破了防線不等於兵臨西安城下,這其中又不知道經過多少常廝殺才呢個打到城下,攻城又要多久。 再說了攻破西安了呢,李自成依然可以轉而他先前的游擊戰,拖也把你拖死了。 這期間要用時多久,死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