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挽救民族、振奮國群之良策。”後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到1913年畢業。這期間,他看到了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敗。他的老師白亞雨因領導灤州起義而壯烈犧牲。犧牲時立而不跪,昂首宣稱:“此身可裂,此膝不可屈。”白亞雨為革命斷頭流血的壯烈事蹟,深深教育了李大釗,更振奮了他獻身革命的意志。辛亥革命以袁世凱的竊國而告終,這引起了李大釗對共和國的“隱憂”和“哀痛”,為此他寫下了《隱憂篇》和《大哀篇》。這時的李大釗,已經由一個普通的愛國學生成長為一個憂國憂民的志士了,他*找到一條救民於水火的出路。
1913年冬,李大釗得到友人的資助,到日本留學。他在東京“遊就館”裡,看到陳列著的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時日本從我國掠奪去的物品,真是“睹物傷懷,徘徊不忍去”,“人以紀其功,我以銘其恥;人以壯其氣,我以痛其心”,深深感到,我國人民只有“痛處振勵”,“挽狂瀾於既倒”,才能爭取民族的解放。在日本,他考入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讀了很多書,熟練地掌握日、英兩種文字,也常與中國留日學生談論國事,探討對宇宙和人生的看法,並透過閱讀日本早期工人運動的著名領袖幸德秋水介紹馬克思主義的著作,受到了較深的影響。
李大釗留日期間,國內正是袁世凱妄圖恢復帝制的時候。1914年,他在日本組織神州學會,開始了反袁活動。1915年1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利用袁世凱稱帝的急切心理,提出了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這個秘密訊息在日本報紙上一透露,我國留日學生立即群起反對,公推李大釗為留日學生總會的文牘幹事,起草通電,反對*條約。他寫的《警告全國父老書》,呼籲全國人民一致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挽救祖國的危亡。但是,一意孤行的袁世凱不顧人民的反對,竟於5月9日幾乎接受了日本的全部要求。6月,李大釗又編印了《國恥紀念錄》,並發表《*之薪膽》一文,號召全國人民繼續堅持鬥爭。這次愛國鬥爭,使李大釗成了聞名一時的人物。1916年4、5月間,李大釗為了反袁,為了加速袁世凱的滅亡,等到不及畢業,就回到了上海,投入國內火熱的反袁鬥爭。
1916年6月,李大釗應友人之請到北京創辦《晨鐘》報,任總。他決心“振此‘晨鐘’”喚起“吾民族之自我的自覺”,擔當起“青春中華之創造”的使命。他認為“新文明之誕生,必有新文藝為之先聲”。《晨鐘》應“高撞自由之鐘”,以新文化的*興為已任。並以“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警句砥礪自己。但由於遭到研究系政客的百般阻撓,李大釗在《晨鐘》報只幹了二十二天,便被迫憤然離去。
1917年1月,李大釗應約任《甲寅日刊》,並發表一系列反軍閥反封建文化的文章,對孔教的批判尤為激烈而深刻。他認為批判孔丘為代表的舊道德,“乃掊擊*政治之靈魂也”,雖冒險變在所不辭。7月上旬,張勳復辟,李大釗避走上海。這時,他“淹滯滬濱”,“百感交集”,痛於過去革命的曇花一現,而自己十餘年來“流離轉徒”,還沒有找到國家民族的出路在哪裡,心情十分沉重。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李大釗欣喜地首先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成為我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1918年1月,李大釗由章士釗推薦,並接替章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這時的北京大學是新文化的中心。他一到北大就參加《新青年》部,一面繼續深入探討早在日本時就已開始接觸的馬克思主義,一面更深入地投入新文化運動。7月,他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開始闡明十月革命的性質及其偉大歷史意義。11月,又發表《庶民的勝利》、《布林什維主義的勝利》兩篇著名文章,以鮮明的無產階級立場歌頌了十月革命的偉大勝利,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