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安裝室外天線也挺險的,趕上一個颳大風的天氣。四表姐夫幫我做天線,做好後準備往樓頂安。樓頂就是我家的房頂,我家住在頂樓三樓。木梯搭在“雨達”的邊沿本來就挺危險的,還被風從三樓刮到了地面。幸虧沒有人經過,否則準惹了禍。
剛住進白樓的時候,最大的麻煩是房蓋兒漏雨。這座小樓的樓頂四周是“女兒牆”,蓋兒是油紙和瀝青做的,聽人說應該是“三紙四油”,可肯定是偷工減料,達不到標準了。雨下得稍大些,稍長些,棚頂便開始漏雨。一天夜裡,雨漏得太多,我和妻子一宿擦了好幾次地板革,水還是漏到了二樓。雨從我家管兒燈的進線口直往下滴,我踩了飯桌去擦燈上的雨水,結果把飯桌的一條腿還給踩壞了。二樓的大爺擦完地往外倒水,風一下把門給關上,鎖住了!害得他穿著背心和褲衩半天才進去屋。晴天的時候,我便從市裡買了瀝青塊兒,也就是人們說的“臭油子”,學著鄰居的做法將其裝進鐵桶,然後用木架吊起來,底下燒上火,一點點地烤化瀝青。瀝青熬好後,將其用繩子吊到房頂,澆到漏雨的地方。這樣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每年都如法澆瀝青,每年都仍有漏雨的地方。直到2001年6月,才修上了鐵瓦蓋兒,修的時候並沒有動“女兒牆”,所以雨水仍不能很好地往地面排,仍有少許地方漏雨。
住燒火樓,往樓上拎煤拎柴自不用說了,就怕冬天下水道凍了,得一桶桶地往樓下倒水。更怕2、3月份的時候自來水凍了,得往樓上挑水。有一年自來水凍了,差點兒挑了半年的水,這樣的時候幸好不多。
住小白樓還怕看不好自來水,妻子有兩次都把水漏到樓下了。2005年12月初的一天,一向謹慎的我,早晨開完自來水龍頭便忘關了,之後去了鄰居家幫包餃子。10點多鐘居然來水了(平時只早晚供水),把二樓鄰居家“淹”夠戧,可做了一件“害人害己”的傻事。雖然鄰居只讓我出了一多半的刷牆費用,仍覺心裡頗過意不去。
住小白樓雖有許多煩心事,更有許多讓人難忘或留戀的地方。小白樓總共三層,一層六家,共十八家,大家相處得都挺好。每逢包凍餃子的時候,總能挺容易地找著幫忙的人。我樓下的關姨,三樓的羅嬸都是幫著和麵、和餡兒的主力。
小白樓的位置得天獨厚:東面臨江不足百米,北面有小巧玲瓏的天市廣場,並與愛輝鎮政府漂亮的小樓遙遙相對。西面是溫馨樸素的愛輝村的村落一角,南面行不足二百米,稍向西便是馳名中外的愛輝歷史陳列館。特別是夏天,此處真似一座簡易的別墅,是小鎮它處所無法比擬的。
正是在小白樓居住的這十二年,我和妻子供女兒讀完了小學六年級。低年級的時候妻子輔導女兒,幾近於披星戴月。四年級以後我週末給女兒檢查作業,輔導英語,也勉強稱得上是不厭其煩。我也是在小白樓自學了中文專科至本科的全部課程,完全憑實力考取了專、本科學歷。不過,我們一家沒有在小白樓過過一年春節,十幾個春節除一年在岳母家過的外,其餘都是在母親家過的。
十月中旬的時候,我和女兒曾在小白樓照了一些相片,準備留做紀念。後來因為不太懂相機的功能,不小心全被刪去了。10月29日中午上小白樓想為它單獨照張相,一看已是一片廢墟,小白樓蕩然無存了,居然拆得這麼快!
一座小樓光榮地完成了它十六年的使命,把它原來腳下的那片土地又還給了人們。可曾在白樓居住過的人們不會忘記它,因為它雖然不夠完美,卻曾是為主人們遮風擋雨的最忠實、最可靠,最無私的朋友!
拉豆秸
拉豆秸
王平
黑龍江盛產大豆,大豆全身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