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大臣愛德華格雷爵士就曾直言不諱的說:“不能讓日本海軍參加進來,因為日本的野心很大,它不僅要吃掉德國在中國的勢力範圍”還想把所有歐洲國家的勢力趕出亞洲並取而代之。…”
對於是否邀請日本參戰,英國人一直舉棋不定。但從1914年底開始,隨著德國海軍加強襲擊行動,特別是逐步推行“無限制潛艇戰…。”處境異常因難的英國不得不改變初衷,央求日本參與協約國海軍的護航行動。不料日本大限重信內閣卻擺起了架子,拖延出兵歐洲的決定。到了1916年,德國海軍採取新戰術,讓潛艇在一系列協約國港口外秘密佈雷,導致大量協約國商船沉沒。
當年2月,英國政府再次向日本發出正式求援,日本人這才派了一支驅逐艦隊前往新加坡,負責守衛重要的馬六甲海峽。至1917年初,德國“無限制潛艇戰。”日益猖狂,英國商船的建造速度都趕不上被擊沉的速度。為挽救危局,英國直截了當地希望日本派軍艦參與印度洋和地中海水域的護航任務。面對英國的急切求助,日本人卻把價碼抬得更高了,新上臺的日本首相寺內正毅不僅要求英國在未來戰勝德國後完全承認日本在太平洋島嶼上提取的既得利益和在中國的“特殊利益和地位””同時還要英國在未來重建的國際關係中支援日本的大國地位。;
英國人對於日本人的獅子大開口感到越來越難以忍受,而日本入侵中國的失敗使得英國人對日本軍隊的戰鬥力產生了懷疑。而中國成功戰勝日本的侵略使英國朝野不少人改變了對中隊的看法。英國政府為了換取中國派出海陸軍支援歐洲戰場,在私下向袁世凱的中華帝國政府開出了“外交支票””答應在世界大戰結束後協助中國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收回全部主權。事實上,英國拉攏中國參戰的條件和盟友日本的要求是自相矛盾的,但經過仔細權衡利弊,英國首相勞和喬治最終選擇倒向中國,這為後來日本在1922年巴黎和會上的“外交總失敗…”埋下了伏筆。
儘管沒有得到英國政府的滿意答覆,出於對戰後日本利益的考慮,日本政府還是決定參戰。1917年3月,日本正式向歐洲派遣了第一支艦隊。這支規模不大的艦隊穿過印度洋,於4月4日到達亞丁灣,先在該水域護送法國商船轉運中國陸軍士兵到非洲吉布提登陸,然後繼續北上。到5月初,日本海軍的護航艦隊抵達英國統治下的地中海要塞馬耳他,並以此為基地,保護協約國通往法國馬賽、義大利塔蘭託和埃及各港口的交通線。
在日本艦隊到達馬耳他的時候,恰好是協約國在地中海性命攸關的時候,當時協約國商船的損失量已經達到創紀錄的300餘萬噸,僅1917年4月就損失了218萬噸。英國人甚至考慮放棄地中海航線,日本艦隊的到來,無疑是雪中送炭。
但日本護航艦隊的作用很快便被來自於美國的中國海軍戰列艦隊所抵消了。
在日德蘭海戰結束後,損失慘重的英國人迫切需要大型戰艦保衛本土,英國人一再向盟國求援但英國人的盟友日本人卻始終不肯派大型戰艦前來。
和日本人的表現相反,美國政府和中國政府卻十分積極主動,美國海軍先後派遣4艘戰列艦到達英國。而尤其讓英國人感激的是,中國海軍不但把國內僅有的一點海軍家底幾艘老式巡洋艦送到了英國,還把最新在美國訂購的6艘大型新式快速戰列艦也派了過來。
英國人對中國海軍的戰鬥力一直抱有懷疑哪怕這支來自東方的海軍突然多了6艘強大無比的戰列艦,英國人認為中國水兵很難駕駐這此新式戰艦,但在“第二次赫爾戈蘭灣海戰”結束後英國人則不再懷疑中國海軍的戰鬥力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