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一方面可以起到推證作用,另一方面起到一個由病證到根本層面的病理的相互印證的過程。具體說來,陰陽的盛衰和消長與身體病證之間有如下兩大關係:一是陰證,主要表現為面色暗淡,精神萎靡,身倦肢冷,氣短懶言,口不渴,尿清便溏,舌淡,脈沉細無力;二是陽證,主要表現為面紅身熱,神煩氣粗,聲大多言,口渴飲冷,尿赤便幹,苔黃,脈數有力。

從陰陽消長關係中我們不難找到日常生活的一個答案,為什麼有時候我們出汗反而感覺到冷,為什麼我們跑肚子剛兩天就會瘦得跟變了個人似的。原因就在於陰在內,故而其運動方向都是一致對外的。而“陰勝則寒”,汗出多了就降溫了,這就是吐洩足以致虛!所以,從養生上來講,正常人行“陽道”,往往可以致“實”,會得病的;而虛弱人行“陽道”,則正好可以轉壯,結果將是健康。所以說,“陽道實”只不過是一種“道”理:不知可致病;制而用之,足以卻疾!那麼,作為一種養生的大道,就是一種養生之術,是好是壞,在乎用者本人!

(3) 陰陽的相對性

是不是自相矛盾呢?一會說“外為陽,內為陰”,一會又說陰陽是相對的。其實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陰與陽是說明事物的兩種屬性,是在闡述代表對立而統一的兩個方面,是世間萬物相互關係的一種概括。而且這裡的“相對”,並非是針對同一個參照物而言,而是針對不同的參照物而言的。換句話說,必須根據互相比較的事物而定。就人體而言我們知道,體表為陽,內臟為陰;但就內臟而言,六腑屬陽,五臟為陰;而再就五臟而言,心肺在上屬陽,肝腎在下屬陰;就腎而言,腎所藏之“精”為陰,腎的“命門之火”屬陽。由此可見,事物的陰陽屬性是相對的,陰陽也是在一定的比較下而言的。

陰陽的相對性,還在於陰陽的屬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實現相互的轉化,陰可以轉為陽,陽可以轉為陰。如果說“陰陽的相對性”還只是一個屬性上的概括的話,那麼,轉化則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素問》所謂“重陰必陽,重陽必陰”“寒極生熱,熱極生寒”,說到底就是物極必反的意思。寒“極”時,便有可能向熱轉化;熱“極”時,便有可能向寒轉化。這也就是人們經常發現有的人尤其是小孩在高燒的時候,突然出現了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陰寒危象的徵兆。此外,臨床上常見的各種由實轉虛、由虛轉實,由表入裡、由裡出表等病證變化,也是陰陽轉化的例證。

總之,遵循天道自然,力求陰陽的相對平衡是中國式養生的一大特色,也是一種養生的要略。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即在認定陰陽對立統一的運動規律基礎上,養生之路才會越走越寬闊。

天人相應

第三節 習《黃帝內經》,明養生“大道”

大道,就是較為本質性的原則。道字,上面是個“首”,代表頭,引申為思想,而一種意象就清晰地浮現出來了,即表示思想像是乘上了馬車一樣在疾馳。明道,就是抓住我們平常所說的萬變不離其宗的“宗”,即直指本質。

日子越過越好了,壽命越來越長了,人們對於健康想得也越來越多了,怎麼辦?往前看,帶著太多功利心為大眾老百姓打造的產品,不是資訊的大量重疊就是一種沒有定性的探討,近乎一種流行歌曲過眼雲煙,甚至還不如流行歌曲,因為在一定層面上,在它們引導下,大眾在拿自己的身體做實驗。與其左顧右盼地徘徊,不如從《黃帝內經》這樣歷經千年傳承下來的文化經典中學習養生之道。大浪淘沙,在研習《黃帝內經》的養生之道的同時,其實就是在獲知我們身體的奧秘和規律。

“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