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頁

季陶先生在日本維新一個大過程中,並不是抹煞一切指導者的勞績,不過他有很深的理解,和上述《歐美人之日本觀》的一段膚淺可笑的議論不同。他說:

一個時代的創造,有很多歷史的因緣,決不是靠一兩個人的力量創得起來。不過領袖的人格和本領,也是創造時代的一個最大要素。創造時代的人物,不一定是在事功上,有的是以思想鼓舞群倫,有的是以智識覺醒民眾,有的是靠他的優美的道德性,給民眾作一個信仰依賴的目標,有的是靠他堅強的意志,一面威壓著民眾,同時作民眾努力奮鬥的統帥者。至於智仁勇兼備的聖哲,往往作了前期的犧牲,再供彼人的信仰,而不得躬與成功之盛。

所以普通人看日本維新史,都曉得薩摩長門並起,而長藩的人物,一直延續到今日,尚成為日本的軍閥,薩藩的領袖西鄉隆盛,卻是失敗的英雄,只有追悼他維新以前的勳業。而季陶先生說:

一代歷史的創造,不是簡單的東西,成功失敗,不是絕對的問題。……個人事功上失敗的,倒往往是時代成功的原動力,而個人事功上成功的,往往是享失敗者的福。我們試把這幾十年歷史通看起來,西鄉隆盛失敗了,然而他的人格化成了日本民族最近五十年的絕對支配者,各種事業的進行,都靠著他的人格來推進。當時隨著他敗了的土肥兩藩的勢力,一化而為後來民權運動的中心,直到今天,他的餘蔭還是支配著日本全部的既成政黨。那事功上成功的長藩,一方面不能不拜倒在西鄉的人格下面,一方面也不能不隨著公論的推移,定他的改策。即以事業說,西鄉的徵韓論【徵韓論:由西鄉隆盛、板垣退助等於幕府末期、明治初期提出的侵略朝鮮的論調。明治初年,木戶孝允等主張把戊辰戰爭時動員的軍隊用於徵韓,後由於日本與朝鮮的邦交談判陷入僵局,徵韓論得以透過。但巖倉具視、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等後來又主張解決內治,於是西鄉下野。這次事件也成為自由民權運動和士族叛亂的開端。】,直到死後十八年依然成為事實,到死後三十年,公然達到了目的。假使明治四年西鄉的徵韓論透過了,也許是闖了一場大禍,日本的維新事業,完全付之東流,而西鄉的人格也都埋沒幹淨。

這一段話,抵得過別人一百篇西鄉的傳贊。我們只看西鄉當王政統一的時代,舉兵造反,犯了彌天的叛逆罪名以死,而死後不到幾年,他的銅像巍峨矗立於上野公園,受全國人民的崇拜,並且全日本沒有一個銅像可以和他並稱的。至於伊藤博文【伊藤博文(1841~1909)政治家,分別於1885~1888年、1892~1896年、1900~1901年四次擔任首相。1871年任巖倉出訪團副使訪問歐美。1873年升任參議兼工部卿。1882年主持擬定憲法。1885年任日本首屆內閣總理大臣。1909年10月赴中國哈爾濱與沙俄協商侵朝事宜,在火車站被朝鮮愛國志士安重根槍殺。】事業上的成功,從表面看來,中外人都覺得他遠過於西鄉,死在高麗人之手,也是歿於王事,而他的銅像,在東京被人打倒,甚至搬到大阪,也不能成立。這些事說明瞭什麼?就是說明畢竟成功的是失敗了的西鄉,而不是伊藤一輩人,長藩的領袖雖然享著福蔭,畢竟是有限的。季陶先生這一段話,我想任何日本人都不能反對,不過見不到,說不出這樣徹底罷了。

我常以為批評一國家的政治得失易,瞭解一民族特性難。政治有許多明顯的跡象,就是它因果聯絡關係,也容易探求而得其比較。至於一個民族的本真,縱的是歷史,橫的是社會,如季陶先生所說的,既要有充分研究古籍的力量,還要切實鑽到它社會裡面去,用過體察的工夫。韋爾斯說,歐洲人不知中國,其重要意義就在此點。我們看了上中下三篇整千頁的《歐美人之日本觀》,覺得他無甚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