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國家間戰爭。

從隋文帝開始,隋朝共發動了四次針對高句麗的戰爭,其中有三次是在隋煬帝楊廣時代發動的。此間由於隋軍進展有限,高句麗主動表示臣服,並且隨著隋朝的覆滅,高句麗問題就暫時擱置了下來。

韓、朝人士遂稱這一歷史時期為半島“三國時代”。但此“三國”並無彼此認同感,與中國“魏、蜀、吳三國”是從統一王朝分裂而來、人民具有強烈的民族認同感的情形完全不同。發源於中國東北境內的高句麗與朝鮮半島的新羅、百濟有著各自不同的形成史。如果說三者文化之間有某種相似性,這種相似性很大程度上也僅僅是:他們都接受了中原文化的薰陶。

在高句麗向南發展的同時,百濟與新羅也在進行著領土的爭奪。

大唐太宗皇帝執政初期,中央政府立足未穩,執行“中國既安,四夷自服”的政策,無力也不願對高句麗這個東北政權用兵。

在摧毀了突厥的勢力後,大唐太宗將目光投向帝國東北隅,唐太宗帶領李世勣、李道宗和長孫無忌諸將率軍十萬親征高句麗。

太宗在親征之時對臣下言道:“遼東舊中國之有,自魏涉周,置之度外。隋氏出師者,四喪律而還,殺中國良善不可勝數。今彼弒其主恃險驕盈,朕長夜思之而輟寢……將為中國復子弟之讎,為高麗討弒君之賊。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將對高句麗的征伐作為中國統一戰爭的最後部分的決心顯而易見。

公元645年,唐太宗親自率軍衝破高句麗的層層防線準備攻打平壤,但在安市(今遼寧鞍山)受到有力抵抗,加上寒冬天氣以及薛延陀入侵唐朝,唐軍被迫返回。

消滅薛延陀之後,太宗皇帝開始集結陸海部隊準備在公元649年再一次征討高句麗,直到太宗去世前,唐朝一直在組建海軍以備大舉*高句麗。儘管終其一生太宗也未將高句麗征服,但收復了今天遼寧一帶很多在南北朝時期被高句麗割據的土地,為此後唐朝統一中國版圖打下了基礎。

大唐高宗皇帝即位之後,由於西北局勢一時吃緊,也沒有立即大規模征討高句麗。

日本此後出兵朝鮮半島,不僅僅與百濟有關,也有高句麗因素。日本大和朝廷害怕,一旦高句麗被順利平定,中國在東北亞的優勢地位將更加穩固,自身的比較劣勢也就更加明顯。

。 想看書來

五 大唐遠征軍開赴百濟戰區(1)

公元7世紀初的朝鮮半島,一方面,高句麗的勢力範圍擴張到朝鮮半島之後,它的戰略目的就是要擠壓甚至打敗百濟、新羅。這就使得百濟、新羅在相互攻伐的同時,還要對抗高句麗的擴張。

同時期的中國是大一統局面下的隋、唐兩朝,並且兩朝都東征高句麗試圖重新統一遼東故土。

而日本想在朝鮮半島擁有自己的一片土地,這樣一來,不僅擴大了大和朝廷的領土範圍,而且可以改變依賴半島間接與中國發生聯絡的現實,達到直接與中國進行聯絡和交往的目的。

中國隋唐之際的日本,在謀求與中華帝國建立對等的外交關係的同時,也顯示了島國擴張領土的野心。

史載:

公元391年,大和國軍渡海攻打新羅;

公元399年,百濟、大和聯合攻新羅“倭人滿其國境,潰破城池,以奴客為民”;

公元404年,“倭不軌,侵入帶方界”。

而百濟與新羅因領土糾紛素有世仇。

公元627年(唐貞觀元年),唐太宗借三國使者赴唐朝朝貢之機,分贈三國國王以璽書,從中斡旋。在給百濟王的璽書中這樣說道:“朕已對王侄及高句麗、奚落使人俱赦通知,鹹許緝睦。王必須往彼前怨,識朕本懷,功篤鄰情,即停兵革。”

對於太宗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