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翼一共四支原始股,碩壘一個人就繼承了兩份,差百分之一就能控股。
早在左翼內訌之前,像綽克兔這種臺吉,在喀爾喀左翼忽裡臺大會設立《樺樹皮律令時簽名都得排在小輩碩壘後邊,碩壘排第四。
排在碩壘前面的三個人,是上一任左翼墨爾根汗額列克、賽音諾顏圖蒙肯、索諾岱青洪臺吉,全部比碩壘高一輩。
排在碩壘後面的也全比他高一輩的老傢伙們,跟他平輩的裡面地位最高的是大汗的兒子袞布臺吉,排在第十七位。
這還是因為袞布臺吉有阿巴岱汗一系的巨大影響力,否則地位還得往後稍稍。
等到林丹汗西遷,他又因姻親關係成為被察哈爾人投奔的首選目標,控股的百分之一來了,讓他能當之無愧的行使左翼汗王的一切權力。
此時正逢左翼汗位空懸,墨爾根汗額列剋死後,袞布該繼位了,但繼位要召開左翼忽裡臺,召開忽裡臺大會需要琿臺吉碩壘同意。
碩壘不介意召開忽裡臺,說白了他的實力,已經可以無視左翼有沒有大汗,但投靠他的察哈爾貴族們不樂意,他們認為林丹大汗既然跑了,保全整個蒙古的希望凝聚在碩壘身上。
他們既然棄林丹汗於不顧,自然希望大汗早日升天,由碩壘以武力宣佈繼承汗位大統,統帥更多的部眾,抵抗金國對蒙古的鯨吞蠶食。
其實在外面,人們早就把袞布稱作左翼汗、把碩壘稱作車臣汗,但實際上袞布到現在也沒繼承汗位,而碩壘依照傳統的稱號其實是達來徹辰琿臺吉。
忽裡臺大會無法順利召開,袞布就無法繼承汗位,碩壘則以琿臺吉的身份管理左翼,但名不正言不順,右翼不認他,右翼的汗王素巴第就成了喀爾喀左右翼的盟主。
在只有袞布受傷的世界裡,大家發現不召開忽裡臺大會也沒啥不好,袞布繼位的事就這麼尬住了。
所以其實喀爾喀給劉承宗上貢沒少人,左右兩翼的事,素巴第和碩壘就能說清。
甚至於喀爾喀蒙古給劉承宗的貢禮規格,極為隆重——素巴第親自來了,帶著只有十五歲的碩壘次子巴布。
作為漠北蒙古名義上的統治者,素巴第不該出現在這種兩個勢力初次交往的場景中。
其實此時此刻他們派出使者,就已經是對敦塔兀魯斯的岱青契丹汗給予最大的尊重,足夠奠定雙方友好相處的基礎。
只不過這次進貢,對喀爾喀而言並非僅僅友好就夠。
就在素巴第啟程之前,喀爾喀三部首領收到了敦塔兀魯斯受衛拉特擁戴、要求蒙古歸附的詔令。
說起來袞布應該感謝劉承宗,如果沒有這封信,他繼位的事應該還會尬住很久。
全靠著衛拉特擁戴中國汗的事,素巴第別無選擇,召開了僵局很久的忽裡臺大會,在大會上提議由袞布繼承左翼汗位,作為妥協,碩壘被部眾推舉為車臣汗。
但為了遵循傳統,碩壘必須拒絕接受,將部眾的要求呈交給繼承左翼汗的袞布,經袞布批准,再稱車臣汗。
這樣程式上就沒有問題了。
素巴第之所以願意這麼做,是因為他已經能預見漠南正在醞釀一場戰爭,一場東西碰撞決定命運的戰爭。
這場即將爆發的戰爭在素巴第看來,無疑是一場滑稽的悲劇,因為戰爭雙方一邊是漢人、一邊是女真人,最終決定的卻是蒙古人的命運。
作為蒙古碩果僅存的獨立聯盟……喀爾喀本來不是聯盟,但素巴第需要有一個能支撐戰爭的聯盟,所以他願意讓袞布和碩壘同時稱汗,保持右翼的實力優勢,並將三汗糅合為一個蒙古聯盟。
只有喀爾喀三個掌握權柄的大貴族齊心協力,才能把把喀爾喀這個蒙古碩果僅存的獨立聯盟作為參戰者推上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