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後,不由微微失落。
不過他們都還是知道,短時間內能做出這等七絕,已經是非常難得了,放眼江州,亦是少有。
還有人疑惑詩中為何會有“袈裟”二字,這時已經有人認出季寥,向周圍人解釋,那是蘭若寺的僧人了悸。大家一下恍然,對於季寥的才情便只剩下佩服,畢竟和尚作詩詞再好,名氣再大,跟他們亦無什麼競爭關係。
頂多有人好奇,為何這位僧人要戴著假髮混進雅會里。
更有“聰明絕頂”士子,想著等雅會結束,向了悸大師打聽下,這假髮哪裡買的。畢竟了悸大師這滿頭烏髮,看著實在教人羨豔。
眾人議論了一會,突然間唸詩的儒生微笑道:“大家別急,我還沒念完。”
聽到他的話,大家都驚訝起來,心想居然還另有一首,若是質量跟這首差不多,以兩首敵一首,倒也算是不落下風。
眾人安靜下來,準備聽接下來的詩句。
儒生繼續誦道:
“秋氣堪悲未必然。”
他念的不快,眾人聽完第一句,立時心起波瀾。句不算絕妙,但意境著實不錯,自古都是秋詩多寫悲涼,但此詩第一句就隱隱有前人窠臼的勢頭。
眾人接著聽下去。
“輕寒正是可人天。”
第二句一出,都不由點頭,正好和前面意境接上。
“綠池落盡紅蕖卻,荷葉猶開最小錢。”
眾人心道,果然是好詩。不過都有些可惜,意境雖好,但詞句尚不夠靈性。
以這兩首,敵那首“遠上寒山石徑斜”,不是不能比,但還是稍顯勉強。
他們還沒來得及議論,緊接著儒生又繼續唸誦。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此詩一出,滿場俱寂。
若是“秋氣堪悲未必然”意境是給人耳目一新的意境,那麼“我言秋日勝春朝”這首,便將剛才眾人心中未滿之意補上,而且不能更完美了。
他們細細品味,了悸大師三首詩,一首勝過一首,而且層層鋪墊,意境不斷拔高,到了最後一句“便引詩情到碧霄”,簡直酣暢淋漓。
何況最後一首,字字都是天壤間生成的妙句,一字都易不得。
那“遠山寒山石徑斜”固然絕妙,但哪有了悸大師這三首詩一浪高過一浪的感覺給人的震撼大。
可以說跟聶大人來的少年不是他才情不足,而是了悸太過變態。
季寥面無表情,殊無得色。他心道:“聶小娘子啊,我這也是迫不得已。”
慕青在季寥耳邊喋喋不休道:“你肯定是抄的,對不對。”
季寥根本不理會,左耳朵進,右耳朵出。
落在眾人眼中,更顯得這位僧人實是氣度沉凝,心中不由更深敬意。
那聶小娘子聽完後,也滿是不可置信,白臉變得緋紅。她心想自己都抄了他的佳作,怎麼還是輸了,這下可丟死人了。
現在她連看季寥一眼都不敢,生怕被嘲諷。
畢竟別人不知道,她自己還有父親和季寥是心知肚明的。
聶縣令把兩分詩稿都拿在手上,對著眾人笑道:“沒想到一場雅會,竟有佳作頻頻出現,可見我縣實是文教興盛之地,大家將來必是國家的棟樑。”
一眾士子紛紛點頭,一副大人言之有理的樣子。個個都心裡想著,回去後怎麼吹噓今天的事。
說完套話後,聶縣令又道:“我瞧兩位英才的詩都是佳作,不過這位廖季的字要比我侄兒要好看一些,我瞧今日的頭名便是廖季公子了。”
他此話一說,便有縣衙隨性的典史道:“大人真是高風亮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