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報》記者趕到司徒府,許靖介紹說:「我們又有了一個新的計劃,已經派人到歐羅巴的威尼斯國考察,我們要把成都變成威尼斯那樣的旅遊城市,我們馬路上的水一點也不比威尼斯少,這個條件不加以利用,變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實在是暴殄天物,老百姓是不會答應的。」
成都立刻投入了緊張的『東方威尼斯計劃大會』的籌備當中,他們計劃用三年時間,將成都變成一座新興的旅遊城市。
皇帝劉禪看了許靖的計劃,高興地說:「太好了,丞相擾了我詠雪的興致,這下我可以詠水了,哈哈。」
本事的副作用
諸葛家一共有三兄弟,即老大諸葛瑾、老二諸葛亮和老三諸葛均,他們還有一個族弟叫諸葛誕。這四兄弟中,自然是諸葛亮本事最大,諸葛瑾和諸葛誕次之,最沒本事的是諸葛均。
史料記載,諸葛均只是在諸葛亮成為蜀國丞相後,掛名做了個長水校尉,就再也沒有他的訊息了。我們可以想像,諸葛均應該是有幾畝薄田度日,快樂地終老一生,而他的三個本事很大的兄弟,最多到第二代,都得到了暴卒的下場。
諸葛亮自己就不用說了,鞠躬盡瘁了一生,後人評價說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他的兒子諸葛瞻和孫子諸葛尚在綿竹一戰中死在鄧艾之手。而諸葛瑾自己雖然得到了善終,但他的兒子諸葛恪卻是在正當盛年之時,被吳主設計殺死。諸葛誕在魏國做官,因為諸葛亮的原因,一直得不到重用,諸葛亮死後,才封了高平侯,總攝兩淮軍馬。可惜後來魏國的政事都歸了司馬家,諸葛誕忠於魏國,竟然被司馬昭所殺,被滅了三族,只其子諸葛靚不知所終。
如果僅僅從諸葛家諸人的下場來看,我們說「本事」這東西,越大越對個人有害應該是不會錯的。
其實,這裡還漏了一個關鍵人物,就是諸葛瑾的二兒子諸葛喬。
諸葛亮早年沒有生育,諸葛瑾便將諸葛喬過繼到了他的名下,諸葛亮也把諸葛喬當成了自己的嫡長子。
建興五年,諸葛亮在給諸葛瑾的信裡寫道:「諸葛喬本來應該回到成都,但現在諸將的孩子都在外轉運軍資,我覺得大家應該同榮共辱,所以派他帶兵五六百,和大家一起在谷中工作。」
這個諸葛喬是諸葛瑾和諸葛亮兩個大人物的兒子,不得不成為勞動模範,為父輩爭光,不到第二年,就活活累死。如果說,本文第二段概括了諸葛家全體的悲慘命運的話,那諸葛喬就是這種悲慘的集中體現——父輩的能耐居然成了他早夭的根源。
諸葛瑾的大兒子諸葛恪七歲那年,孫權宴飲的時候拿諸葛瑾的長臉開玩笑,牽來一頭驢,上寫「諸葛子瑜(諸葛瑾的字)」四個大字,諸葛恪拿起支筆,在後面添上了「之驢」。孫權大喜,將驢賞給了他。
諸葛瑾感嘆道:這孩子聰明外露,不是保家的人啊。
沒想到一語成讖,諸葛家有本事的人一個都沒保住,不得不讓人嘆息命運的無常。
難乎為官
英雄豪傑總是和普通人有所不同,比如徐庶,也就是化名單福的,就曾經做出過許多英雄豪傑才肯做的事。首先,他殺過人,英雄豪傑總是要殺人的,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就不用一一列舉了;他逃跑,關羽早年也是殺了人逃離家鄉的;他披髮塗面,讓人看不清自己是誰,這個活兒著名的刺客聶政就做過,另一個也著名的刺客高漸離也幹過……可見英雄豪傑又總是有相通之處的。
徐庶年輕的時候是個俠客,後來殺了人逃走做不成俠客了,遍訪名士,學了很多本事才化名出來做事。他在劉備手下做軍師,在曹操手下則做到右中郎將,這是一個省部級的官,做到這兒頗有難度。
徐庶也是經過無數次痛苦掙扎,才放棄俠客夢,決定做名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