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起花瓣試著掉落~
為你翹課的那一天~
花落的那一天~
教室的那一間~
我怎麼看不見~
消失的下雨天~
我好想再淋一遍~
沒想到失去的勇氣我還留著~
好想再問一遍~
你會等待還是離開~
……
聽這一段,稍微木一點的耳朵,並不會被林在山的歌聲所打動,畢竟沒有編曲配樂的輔助。
但馬曉東可有些吃驚了。
馬曉東的豬耳,比其他人聽到的細節多的多的多。
在馬曉東聽來,林在山模糊的唱法,肯定是故意的。他將歌詞的漢語發音和旋律揉在了一起,讓歌曲的耐聽性大大的提升了。
這樣的唱法,讓每一個字都充滿了旋律感,字和字之間就像融在了調式裡,新奇至極,頗讓馬曉東大開耳界!
一般的音樂人,在哼小樣或哼心中的旋律時才會這樣唱歌,到正歌時,他們絕對不會這樣去唱歌。因為這樣顯得太隨便了。
但林在山就是這樣隨便的哼著、唱著,對節拍的精準切分和把握,讓他這段即興創作的歌曲相當的清新有逼格,完全沒有隨便的感覺,反而如一縷如風,把人拉進了他講的校園回憶當中。
在創作的新意上,馬曉東覺得林在山這首歌要比他剛剛的那一首歌強很多。
剛剛那首《可樂》,只是在歌詞上討巧而已;而這首歌,完全是在旋律上討巧,在形式上創新,這是相當有難度的一件事,沒有點作曲功底的人,根本玩不出這樣的花活來。
這孫子,還真有兩把刷子!
不玩搖滾了,他竟能把別的樂風玩的這麼溜,有點能個兒啊!
感受著林在山身上揮灑出的活力四射的多母音樂魅力,馬曉東對林在山的音樂竟然有點感興趣了。
如果說馬曉東是在聽林在山唱前面的樂段時,就對這首歌感上了興趣,那其他人都是在林在山輕輕的吟唱著下面如微風佛面般讓人憶想連連的高潮樂段時,生出了十分享受的聆聽感——
……
颳風這天我試過握著你手~
但偏偏~雨漸漸~大到我看你不見~
還要多久我才能在你身邊~
等到放晴的那天也許我會比較好一點~
……
從前從前有個人愛你很久~
但偏偏~風漸漸~把距離吹得好遠~
好不容易又能再多愛一天~
但故事的最後你好像還是說了~拜拜~
……
“但偏偏,雨漸漸~”
“但偏偏,風漸漸~”
這兩句,給在場的女同志們聽的心都變得暖暖的。
尤其是那個長得很像小狐狸的劉萌萌,常年跟在馬曉東身邊,她樂感相當出色。
聽著林在山由歌聲編織而出的校園故事,劉萌萌彷彿回到了捲髮兔牙、情竇初開的少年時代。
許多單純的美好的記憶,自心底油然而生。
林在山這首歌就像在人心裡種了一朵故事的小黃花,盛開在晴天之下,那畫面感塑造的真是太清新、太美好了!
簡直都要洗滌她們成年人成年後不再單純甚至有些墮落的心靈了!
這麼清新動人的一首小品,是這大叔即興做的嗎?
看他之前唱譜子,很有可能有即興的成分。
在即興的情況下,他能做出這麼有新意的作品,這大叔身上的才華還真不是蓋的!
他當年被稱作天才搖滾少年,看來不是白叫的。
他身上的確有著與眾不同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