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部分

張偉接信,自去鎮上當著眾人唸了,當下有大半人隨來臺的鄭氏屬下回了澎湖,只有數百人當即表示願奉張偉為大哥,留臺聽令。

自此,張偉宣佈改北港為鎮北,方能正式自立為龍頭。從這一日起,除在臺南的荷蘭人外,這臺灣無人能與張偉相抗衡。

鄭芝龍聽得張偉正式自立為龍頭,扛旗稱霸,只在鼻子裡冷哼一聲,並不在意。他此時掃平了海上大大小小的群盜,除了廣東劉老香外,再無人是他的敵手,在他眼裡,張偉與何斌在土裡鑽沙,只是個土財主罷了,雖然現下很是礙眼,到也不值得公然翻臉動手,只吩咐鄭芝虎,對張何二人的商船多抽些銀子,也就罷了。

正文 第十九章 甘蔗(上)

時間一恍惚便過去了半年,算來張偉來到明朝已一年多了,頭髮早已留長,他到是還不習慣將頭髮綰起來,自已自看了《大明宮詞》後便羨慕裡面張易之的瀟灑模樣,便也有樣學樣,沒事的時候便換掉青色直身,穿起白色長袍,又特意令人照記憶裡在兵馬俑坑裡見到的古車馬的樣子打造了一輛,於是這鎮北鎮裡裡外外沒事便能看到張偉披頭散髮,白衣飄飄的坐在一人坐的小馬車裡四處巡視,張偉本人感覺到是良好,直到有一次何斌委婉地對他說:“志華,我覺得你的個頭不適合穿這麼寬大的長袍……看起來,並沒有你想象的那麼飄逸啊…

…”

張偉受了打擊之後,才依依不捨的扔掉長袍,不過乘坐馬車巡視的習慣到是沒改,不久之後何斌也覺得這種單人馬車坐起來比轎子方便快捷的多,於是也打造了一輛,只是在陳設上比張偉更加奢華一些罷了。施琅看到兩人如此做派很是不屑,有馬騎便騎馬,要麼便坐轎,這馬車豈不是畫蛇添足?到是鎮上來了幾個身家頗富的商人,見張偉兩人帶頭,不管喜不喜歡,也各自打造了一輛,於是在這鎮北鎮上,沒事便能看到一輛先秦馬車轔轔駛過,到是比原本明朝那笨重醜陋的騾車漂亮的多了。

因年後島上糧食大熟,稻米、地瓜、土豆之類收了足有上百萬斤,除了農家留著自用外,張偉等人皆賤價買了來,又修了幾個超大的糧倉,將糧食儲存起來,何斌又親赴了幾次福建,到是沒有再用銀子招募人來臺,而是以提供農具,耕牛,免費糧食為餌,陸陸續續帶了近五萬人來臺,因人口日多,又拆了原北港鎮上的舊房,建起更堅固的瓦房,設東安、西定、寧南三鎮,與鎮北合稱臺北四鎮,四周設兩人高的木柵,設以箭樓警備,又設臺北衙署,雖無名份,到也是井然有序。每鎮皆設鎮首,管理日常事物,因臺北初定,諸人皆以墾植為主,平日裡到也沒有什麼紛擾。左右不過是張家丟雞,李家失牛,鎮首下自設捕盜官一職,因而這臺北算不上是三代之治,到也算是昇平之世了。

至於朱元璋設的保甲制度,張偉到是堅決不要,雖然不是老子小國寡民的信徒,但張偉也堅信,政府越小,事情越少,政府越大,事情越繁。政府對民眾干涉越多,說明這個政府越**,反之,讓民眾在需要以外感受不到政府的存在,反而是件好事。

這一日眼見試種的甘蔗大熟,張偉約了何斌、陳永華一起去蔗田檢視,商議如何榨汗取糖。那陳永華半年多來諸事不理,雖從未惡語相向,但也不為張偉出一謀,劃一策,平時只是看書下棋,釣魚閒逛,至於其父陳鼎,見了張偉便冷臉相向,做出守節婦人不屈權貴的模樣,張偉也是無奈,只悄悄派人送了些銀兩到廈門陳家,報了平安後又取了回信回來,如此這般數次,陳鼎也很不好意思,見了張偉也肯略略點頭了。他到是與陳永華不同,雖然不理張偉,但因臺北設立官學,令八歲以上孩童盡皆免費入學,陳鼎雖不肯參與教學,到是與張偉聘請來的幾位老夫子相交甚好,平時來往時議論,對張偉不收賦稅,扶助貧苦農民屯田耕作激賞的很,但至其它如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