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科舉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也不知道是哪一位皇帝的創舉,估計是李老二,也就是李世民。
按照這個規定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
第二五二章 增加考試時間
常科的科目可是有點多,要不是王嗣宗為了明年科舉的事情,專門看過這方面的書籍,他還真的是記不住的。
王嗣宗隱約的記得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這林林總總的總共合五十多種。
當然了這些只是在唐朝初年的時候實行過,後來很多的科目都是被取消了,再說了很多的東西都是沒有什麼大用的。
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這也是常設的科目了。
但是唐朝最為出名,也可以說是名氣最大的也就是進士科了。唐朝許多宰相大多是進士出身。
你想一下很多的宰相都是進士出身,這就可以看出這個進士是有多重要了。
一般來說明經重帖經、墨義的考察。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只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墨義是對經文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
也就數說可以和默寫課文差不多了,所以說帖經與墨義,只要熟讀經傳和注釋就可中試了,很是簡單的。
進士科得第很難,這個一定要有真才實學,所以當時流傳有&ldo;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ldo;的說法。
所以進士的含金量比這個明經的要大,誰讓人家考的時候就難呢?
後世常說的頭甲三名,狀元、榜眼和探花也是在在這個時候確立的,但是在唐朝的時候並沒有出現榜眼這個詞語。
考中第一名曰狀元,同榜人要湊錢舉行慶賀活動,其實也就是慶賀一下聯絡感情,為自己以後做鋪墊,混個同榜之誼。
那為什麼又要成為探花呢,原來當時中進士的人要一起遊園慶祝叫探花宴。
當然了還要中進士人中的美貌少年到名園摘花,去迎接狀元,被成為探花使。
這些都是世人知道的,他不知道的是這個探花在宋朝的時候才成為頭甲的第三名的。
不過在唐朝這些新進的進士參加過宴會以後,還要一起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題名以顯其榮耀,這也是後世有名的&ldo;雁塔題名&ldo;。
唐代取士,不僅看考試成績,還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薦,就是要一個十分有名氣的人向上推薦你。
因此,考生為了自己的前程,為了自己以後的升官之路,紛紛奔走於公卿門下,向他們投獻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
當然這個不僅可以向一些公卿推薦自己,也可以向禮部投自己的得意之作,這叫公卷,向達官貴人投的叫行卷。
投卷確實使有才能的人顯露頭角,給自己的的科舉之路帶來很大的幫助。
當時唐朝著名的詩人王維曾經就向當時的公主投過自己的詩作也確實獲得了成功。
但是王嗣宗還最反感這樣的人,很多欺世盜名之徒也憑藉著這個平臺進入了官場。
可想而知這樣的人,進入官場之後能夠有什麼作為呢,不用說了,也知道了。
下面才是王嗣宗通知最為感興趣的的,因為在在唐代還產生了武舉。
武舉開始於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七百零二年。應武舉的考生由兵部主考。考試科目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等。
這樣選拔出來的人都是以後的軍中驍勇之將,這一點王嗣宗十分的滿意。
但是他心裡卻不準備再次設定武舉了,他雖然欣賞這些武舉選拔出來的人才,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