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效率太低了,所以老式織布機織出來的布一般都是三尺以內的,再寬人工就不划算了。
現在就不一樣了,有了飛梭,不管你多寬都是一樣的,只要把兩邊的齒輪加大點就行了,橫向穿紗反正就是一腳踏板的事情,不管多寬的布,“嗖”的一下梭子就飛過去了。
然後原來的打緯宋應星也改進了,打緯是個專用名詞,意思就是橫向的紗線穿過縱向交叉的紗線之後需要用一個梳子一樣的篦子用力壓幾下剛穿過去的紗線,讓布變的緊密,不然織出來的布鬆鬆垮垮的,跟紗窗一樣,那是做不了衣服的。
宋應星的改進很簡單,就是打緯的篦子上也加裝了一個活塞,只要一踩腳踏開關,“啪”的一下就打緊了,腳再一鬆,篦子又回原位了。
最後織布的效率自然是大大提高了,而且原來織布需要熟手操作,連續織上兩三個時辰就會累的腰痠背痛,所以效率特別低下。現在就不一樣了,隨便來個人,只要教會他穿紗線就行了,把四個腳踏板輪流踩過去,那布就織出來了,輕鬆無比,坐在那裡踩一天都不會累的腰痠背痛,效率更是比用老式腳踏織布機織布的熟手快了五倍還不止!
第三卷 第五章 史無前例
正當朱慈炅為日興隆商號的開張和飛梭織布機的“發明”歡欣鼓舞時,整個華北地區那場史無前例的超級大旱災終於爆發了。
明末這場超級大旱災是有史料記載以來,持續時間最長、波及範圍最廣、造成破壞最大的自然災害,這場旱災持續了將近五十年,四省一京幾百萬平方公里的區域除了沿海少數地區其餘幾乎都被波及,直接導致華北地區十室九空,大明王朝轟然崩塌!
後世的史學家和氣象學家分析,這場大旱主要是由千年一遇的“小冰河時期”造成的,明末那段時間正好是小冰河時期的巔峰,冬季的酷寒導致降雨區域南移,華北旱情越來越嚴重,糧食產量急劇下降,幾千萬人口淪為饑民。
朱慈炅穿越而來,並且成功登上了帝位,他可以改寫歷史,將崇禎改為崇正,卻無法避免這場旱災,因為這場旱災並不是人為造成的,而是天災。
崇正三年二月,四川、陝西、山西、河南、相繼爆發旱災,訊息傳回京師,朱慈炅頓時頭大如鬥。雖然他早有心理準備,但這麼大範圍的旱災猛然爆發還是讓他措手不及。日興隆還在起步階段,一年之後能出效益就不錯了;飛梭織布機也才剛“發明”出來,要形成經濟效益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大明還是那麼窮,國庫裡依然只有兩千萬兩白銀。
到底賑不賑災,這是個問題。
如果賑災,兩千萬兩白銀丟到將近三千萬人口中,每個人都分不到一兩,不算各級官員的盤剝和糧食運輸的成本,兩千萬兩投進去災民連稀飯都喝不飽!
如果不賑災,五省饑民必定會揭竿而起,農民起義軍必將遍地開花,我們的崇正皇帝朱慈炅恨有可能又要走上崇禎皇帝朱由檢的老路,變成亡國之君!
這明末的大旱可以說是一個千古難題,不管是秦皇漢武還是唐宗宋祖,遇到這樣的大旱他們照樣得歇菜。那我們的崇正皇帝朱慈炅呢?他會放棄嗎?
當然不會,穿越而來時那十五天生死之間的徘徊,早已把他的意志鍛造的堅硬如鐵、百折不撓,在這種生死攸關的大事面前他當然不會輕言放棄。只是,到底怎麼辦呢,這還真是個難題啊!
正當朱慈炅還在苦思對策時,農民起義卻已成星火燎原之勢,猛然間擴散開來。
早在崇正三年正月初,便有陝西農民起義軍王子順、苗美擁三四千之眾,南下圍攻韓城。
正月十五日,陝西巡撫楊鶴率大軍前往韓城招撫王子順,解韓城之圍,王子順見官軍勢大,韓城已不可下,無奈接受招撫。但苗美拒不受撫,引軍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