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是要降的,卻也要讓百官知道為何降罪,」魏知幽幽的插嘴道:「陛下,楊和書與太醫院所言不差,事情發生後便應該總結教訓,將來再有這樣的事才不至於再犯這樣的錯,這樣死去的兩千二百八十九人才有那麼一點點價值。」
皇帝便看向老唐大人,「唐卿,你繼續問。」
老唐大人應了一聲,繼續逮著牛刺史和楊和書質問,從牛康發病,到大夫第一次認為這是天花,再到有大夫找上縣衙告密,以及之後楊和書的一系列應對,事無巨細,他全都問過一遍。
一旁還有御史臺的其他官員查漏補缺,一番問話足足持續了一個多時辰。
最後皇帝和百官都沒有直接給倆人定罪,而是先退朝。
皇帝招了魏知、老唐大人等重臣接著去書房裡議事,其他人退朝離開,楊和書和牛刺史依舊留在宮中聽宣。
滿寶走到楊和書身邊,將她早上塞在荷包裡的點心都給他,小聲道:「餓了就吃一些。」
唐縣令也把自己的零嘴貢獻給他,低聲道:「看陛下這樣子對你倒不怎麼生氣,運氣若好,今明兩天應該就出結果了。」
楊和書收了他們的東西,微微點頭,「我知道,你們不必擔心。」
的確很快就出結果了,滿寶在太醫院裡吃了午飯,和劉太醫申請了休假以後便去後宮先看明達和長豫,再拉上她們兩個一起去看太子妃和皇孫,還沒從宮裡出去呢就有訊息靈通的內侍來稟報:「牛刺史被送到大理寺天牢中了,楊大人被申飭,不過聽說他可能要升任夏州刺史。」
其實皇帝在猶豫,他目前找不到合適的人接手夏州。
夏州如今元氣大傷,要恢復肯定需要不短的時間,而能幹的官員只能從別的地方調,可調任對別的地方也會有影響。
他和魏知等人商量了半天,最後也沒找到合適的人選,人才還是太少了。
最後還是老唐大人提議楊和書。
皇帝便道:「朕聽聞,此次夏州本地計程車紳死傷不少人,不少人都怨恨他封城,斷絕了他們的去路,讓他繼續留在夏州,怕是對他不利。」
讓一個被夏州怨恨的人做夏州刺史,會很不利於地方的建設和發展,皇帝不願意這樣。
而且皇帝還聽說封城時還有人為了出城對楊和書及其妻兒出手,所以哪怕為了保護他和他的家人,他也傾向於將人調走。
楊和書還年輕,此次雖然犯了以下犯上的忌諱,但所為是為大義,對他的個人能力和品德,皇帝還是很信任的,他想培養他。
老唐大人察覺到皇帝惜才的意思,頓了頓後道:「陛下不如問一問楊縣令。」
他道:「夏州的怨恨其實很好解,罪魁禍首本是牛家,只要稍作引導就可以,在這件事上,民間輿情並不是很難引導。而且楊縣令對夏州事物熟悉,這四個月來也一直是他代理刺史之責,所以臣以為再沒有比他更合適的人了。」
魏知也道:「陛下不如問一問他,他若願意,歷練這一番,將來所得不會比去江南一帶更少的。夏州雖荒涼,卻在豐州之下,為東西南北最要緊的關卡,並不會屈了楊和書的才華。」
他知道,皇帝之前想把楊和書調往江南,透過他的手料理一下各世家留在江南的尾巴,那裡私鹽泛濫,同樣不好管理。
可魏知同樣覺得此時楊和書更適合夏州。
第2100章 透露
皇帝就詢問了楊和書的意見。
楊和書當即就請求留在夏州,他表示自己此次回京都沒有帶家眷,就是因為放心不下夏州的一眾事物。
皇帝便嘆息一聲,讓楊和書出宮,然後傍晚便下旨申飭楊和書以下犯上,軟禁上官的行為,罰了他三個月的俸祿。
但吏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