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8部分

這些藏寶詩大多隨著手抄本的失傳而難覓蹤跡,少數幾首詩透過記載或者口口相傳勉強流傳了下來,被尋寶者當成開啟寶藏之門的密匙。

“欖仔對峨眉”這個藏寶點公然的位於公路兩側的矮山之間,完全不像傳言那般神秘,欖仔、峨眉原來是山上的兩塊石頭,欖仔石處在一群亂石中,形似橄欖,表面光滑入鏡,這欖仔石的奇特之處,不光是石頭的形狀,更是石頭旁的那首題詩,正是張保仔留下的藏寶詩,山的對面,有另一塊石頭湮沒於綠草之中,石上有一道天然裂痕,似嫦娥清秀的蠶眉,這就是峨眉石。

這首藏寶詩的意思是說,欖仔石和峨眉石之間埋藏著十萬九千四百兩金銀財寶,要得到這些財寶的辦法是在晚上豎起兩根竹竿,月亮升到竿頂時,從兩竿影子相交之處就可以找到寶藏了。

只要找到了插竹竿的兩個點,確定了竹竿的高度,那麼就很容易找到寶藏了,在田間,人們曾無意當中發現了一塊光滑的巨石,上面厚厚的長滿了一層仙人掌,當地村民鏟開石上的仙人掌後,驚喜的看到,一個直徑約4厘米的石洞赫然出現在眼前,難道這就是傳說中插竹竿的地方?如果是,那麼另外一個插竹竿的洞在哪裡呢?遺憾的是,人們最終也沒有找到另外一個插竹竿的洞,而且,即便找到了,竹竿的高度是多少也無法得知,也仍然沒辦法確定藏寶的準確地點。

與其它藏寶傳說不同,張保仔的故事發生在清代,距離我們不過兩百年左右的歷史,歷史事件的口口相傳不會出現太大的誤差,根據老人的說法,光是上川以及附近島嶼的藏寶窟就有幾十處,而且大部分仍“深藏閨中”,如公灣的“倒吊人頭”、背子逕的“鬼仔上桅”、浪灣的“七星伴月”、棋盤山的“石手指”、烏豬島的“半邊月”石刻、扯旗山的“金井”、竹旗山的“銀頂”等都有張保仔的寶藏,但是,藏寶秘笈早已失傳,人們很難確定具體位置去尋找寶藏。

即便如此,上川關於尋寶、得寶的傳奇故事卻也非常多,當地人對此津津樂道,在烏豬,有一個叫孟樂的人在放牧中偶然發現了一個薄本,但是,孟樂不識字,便把紙撕下來捲菸。直到一天,他的朋友上島發現了那個薄本,可惜只剩下最後一頁,上面寫著:“烏豬洲仔有石船,船頭向住穿石心,船尾向住三尖石,石下一香爐,石香爐地下有井字,從井字量起三十六週線,黃金三百兩,白銀三皮箱。”當時,兩人找到了香爐和井字,但是卻不知道三十六週線是什麼,怎麼計算,只好就此作罷,留下了這個謎底至今未能破解……

上川的寶藏傳說鮮活生動,似乎是不容置疑的,關於張保仔手抄本的推斷也十分合理,但是,真本失傳,口頭流傳的資訊真假難辨,上川島數量驚人的財富仍然長眠地下,人們至今沒能破解上川海盜藏寶的謎團,也沒有找到傳說中迷失的寶藏,畢竟歷史傳說中有價值的提示太少了,或許只有偶然的發現,才會讓某些寶藏重見天曰。

一八零九年,由美國、葡萄牙提供軍火,並派出艦隊配合兩廣總督百齡的官兵,對張保仔進行內外夾擊,張保仔水米斷絕,只得出降。張出降後,留在香江尚有六七萬人,大小船隻千餘艘,不肯歸附。而張保仔又引官兵到處進剿五色幫,他們走投無路,紛紛揚帆奔向菲律賓、北婆羅洲、馬來亞等地。這是近代在契約華工出現之前,流向海外最多的一批華人。

香江至今還有不少張保仔活動的遺蹟,“東營盤”、“西營盤”都是張保仔營寨所在地,扯旗山有條張保仔古道,鴨脷洲有張保仔石炮臺,五鼓嶺有張保仔瞭望臺,馬灣天后廟有張保仔外寨,長洲及赤柱舂坎角有張保仔洞……

此外,傳說在香江的土瓜灣海心廟、長洲、南丫榕樹灣、大嶼、赤柱舂坎角、牛池灣和鯉魚門等地,也有張保仔洞。由於藏寶洞太多了,他要用秘訣簿備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