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馬拉的車子車輪間距顯然不會相同。
魏延現在站在秦馳道上,原先對“車同軌”的疑問全都煙消雲散。
在戰國時期,其他六國為了自己運輸方便,也修築了類似馳道的道路,就跟後世民國時期,各路軍閥也都修建了自己的鐵路,都根據自己的需要定下鐵路的寬度,使得其他地方的火車沒法開到自己的地盤上來,後面解放了,國家高度統一,這一切不合理的現象也就隨之消滅了,全國統一使用國際上通用的標準鐵路軌距,1435mm。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的車同軌,就是統一馳道雙軌之間的距離了,以此來定馬車車輪間的距離,每輛車的兩車軸之間的距離相等,全天下的馬車都能開到任何一條馳道上,便於運輸。
魏延口述,賈詡補充並手書,向許都朝廷請求重修秦直道、秦馳道並重行車同軌之法,奏章裡講重修直道馳道對軍民的重大意義簡單扼要地進行了闡述。
上書許都朝廷只是一個程式,不管曹操那裡同不同意,魏延都準備那樣幹!
賈詡指著地圖上北地郡與上郡連線處:“主公,此處不可不取,不可不守。”
魏延問道:“文和,這裡很關鍵嗎?”
賈詡笑道:“主公,此處名為橫嶺,直道經河套草原來到此處,經橫嶺由北向南,直至橫嶺南端的甘泉山。橫嶺是一個巨大山脈,山區遼闊,支嶺較多,地形複雜,地勢險要,是延州、慶州以及關中的屏障,扼控著東西兩側的河谷大道,是兵家必爭之地。
橫嶺兩側的河谷大道,一個是長安通往延州的延川道,一個是賀蘭山下直通關中的馬蓮道,河谷地帶水草豐盛,胡人習慣來往於河谷大道,因此,它們成為胡人南下的主要通道。延川道河谷比較狹窄,胡人南下時困難較多,因而往往從馬蓮河道南下。從馬蓮河道南下,不僅距關中路程較近,而且多為土山丘陵地,險阻不大,容易攻掠。另外還有一條道路,在馬蓮河道之西,六盤山下的肖關道,這條道路,比較平坦,水草也比較豐盛,更利於騎兵活動,缺點是距離關中較遠,但在延川道、馬蓮河道受阻的情況下,胡人也常由此道南下。馬蓮河道、肖關道、延川道都關係著關中安危。
延川道、馬蓮河道、肖關道這三條河谷通道,馬蓮河道居其中間,三條河谷道之間還有一些道路可以互相通往,這樣,馬蓮河道還承受著由延川道、肖關道轉過來的攻擊和壓力,因此馬蓮河道所處的地位更為突出,延川道和馬蓮河道分處於橫嶺的東西兩側,而直道在橫嶺之上,以此觀之,直道對於兩側的河谷大道起著扼控作用。
前漢文帝三年,匈奴右賢王入據河南地,攻掠上郡,未能沿延川道繼續南下,就是因為有直道的控制。而同時,文帝派大將灌嬰率軍由直道行進,抗擊匈奴,匈奴人很快撤出了河套地,確保了關中的安全。
文帝十四年匈奴族老上單于率騎兵十四萬入侵朝那、肖關,殺死北地都尉,掠奪了大批財富,隨後又進攻彭陽,其前鋒到了雍和甘泉。匈奴族這次來勢兇猛,為什麼老上單于在塞內停留一月以後又撤回塞外,為什麼不走距關中較近的馬蓮河道,而走距關中較遠的肖關道呢?就是因為直道扼制著馬蓮河道之故。
直道的扼控作用還表現在對於橫嶺周圍交通的控制,橫嶺東西兩側的延川道和馬蓮河道是兩條平行的河谷道,它們之間的連線必須透過橫嶺才能連同,互相補充、互相影響,因而在橫嶺有許多關卡都處於直道上,如沮源關、雕令關、午亭子、老爺嶺等處都是主要的交叉路口,控制著子午嶺周圍的交通,成為控制延川道和馬蓮河道的重要咽喉,成為邊郡重鎮和關中的天然屏障。
秦朝滅亡以後,直道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前漢初年,匈奴人曾兩度試圖進犯關中,其中一次入蕭關,直抵雍縣和甘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