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會有那麼一個水缸,大小不一,必然是積滿水的,一旦著火,即可採用。
建築上的就是防火牆壁了,左鄰右舍,或者前後,有能力的話,都可隔開,一般來說,通常是一面是防火牆壁,一面則放置水缸,總要顧慮到若是有一處起火,附近有可救之物。
這也是宜居的角度來思考。
此外,還有一種特殊的建築,叫做望火樓。
望火樓其實就是望樓,並不是每座城中都有,但大一些的城中就要考慮這種建築存在的必要性了。
跟燈塔似的,需要有人值守,一般值守在這裡的都是隸屬於防火官員管轄下的各個消防隊,他們有著專門的滅火工具,這些工具也會被安置在望火樓中,樓上有人時時觀望,一旦遠處起火,當下即可示警,派遣最近的消防隊趕去營救。
這算是古代對火災隱患上的積極應對了,預防,消防,哪個都不耽誤。
有一條,紀墨聯想到的,也可說一說,為何古代的很多人都不太喜歡銀票,這種更加方便的紙質票據不那麼容易流通,也可從火災上想一想,金子,銀子,燒了也不會化了,可能減重,但多多少少還是在的,但銀票,紙的,一燒可就什麼都沒有了。
古代可沒有人為火災買保險的,一旦自家的財產燒沒了,要麼直接淪為乞丐,要麼就去投靠親友,想要憑著一場火災的可憐讓人給錢賠付不知道多少的財產,那是不可能的。
從這個角度引申一下,還可以想到更多,比如說為什麼古代人更願意買田地,這玩意兒燒了撐死損失一季的糧食,還能肥田,又比如說為什麼古代定下的各種契約,無論是地契房契還是身契,都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在官府備案過的,一種是沒有。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