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履帶脫落,這在戰場上可是十分危險的。日本人還有一個獨特的設計,就是在履帶架體側面為斜坡狀,淤泥被履帶粘帶到履帶架體上部並脫落後,會順著斜坡滑向地面,不會落垂直落下而粘在履帶和負重輪上。象“甲”號坦克一樣,“乙”號的負重輪也有彈簧系統,導致其行進速度雖然比“甲”號快了很多但在崎嶇不平的戰場上的實際速度還是跑不過騎馬的騎兵。而且汽油箱被設計放在車體前部,儘管外面有裝甲但也實在是危險,在戰場上油箱哪怕被彈片擊穿也容易打出火花造成油箱爆炸進而把坦克變成火球。而油箱容量太小而導致續航距離只有大約40英里,於是坦克乘員就習慣在車體外面掛上油桶,這就更加危險了。
雖然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欣喜的日軍高階將領還是決定採用。在進行了一系列戰術試驗後,日軍最後決定正式裝備這兩種坦克,並計劃在未來十年中購買或自制更多數量的坦克,“乙”號坦克一共製造了約200輛。此時日本人也開始了對坦克戰術的摸索和研究,在進攻西伯利亞的戰鬥中,最早裝備的日軍坦克和騎兵共同參與了導致蘇俄紅軍慘敗的“萊蒙諾夫戰役“。當時兩支坦克部隊分別配合兩支騎兵部隊向蘇俄紅軍的陣地發起進攻,作戰計劃本來是坦克在前為其後的騎兵開路。但戰鬥一打響這個陣型就全部亂套,先是慢吞吞的坦克被騎兵甩在後面,而當蘇俄紅軍子彈炮彈不斷飛來時,騎兵卻自顧不暇地丟下坦克四處東躲西藏。儘管如此,此次“騎坦協同作戰”的結果是日軍突破了蘇俄紅軍的防線,摧毀防線前部的炮兵陣地,將蘇俄紅軍的防禦打殘。在這次戰鬥之後,更多的日本坦克加入到武裝干涉俄國內戰的協約國部隊當中,日軍多年以來暗藏在心中的侵佔俄國領土的野心終於得到了實現,這是日軍第一次大規模將坦克用於對外軍事行動,併為今後日軍坦克戰術的發展積累了經驗。雖然這些日本坦克沒有能夠有機會和華軍坦克交手,但其出現和裝備及參加對蘇俄的戰鬥所取得的勝利為提高日本人計程車氣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對於“甲”號和“乙”號坦克,日軍的騎兵軍官認為這些坦克太笨重,但步兵軍官則對其作戰能力很滿意,尤其對坦克能夠原地轉向的功能印象深刻。自此日軍的坦克部隊正式誕生。而同時日本人將坦克的職能定為給步兵提供支援。
在自行研製坦克的同時,日本還注意吸收借鑑外國的先進技術和經驗,法國裝備的“雷諾ft”坦克引起了日本人的注意,日本很快便引進了這種坦克,並開始了仿製。
法國雷諾公司早在1916年5月就開始研究製造一款裝甲車輛,這就是後來的“ft”坦克,通常被稱作“ft…17”。法軍一共訂購了約1000輛。在配備37毫米炮的型號進行測試之後法軍訂購了又650輛。在戰爭結束前,法軍共得到了2697輛。有記錄顯示至一戰結束時,ft交貨量為3177輛,其中514輛交給了到法國參戰的美軍,有3輛賣給了義大利。至1921年,法國共生產了3728輛ft,包括2100輛機槍型、1246輛炮型、39輛75毫米自行火炮、188輛指揮坦克和155輛供坦克學校教學之用。
“ft”坦克是配備旋轉式裝甲炮塔的坦克。其炮塔在頂部,發動機尾部,駕駛員在前部。“ft”坦克的車體為將鋼板鉚接式,引擎位於車體後部,車體兩側各有一副履帶。車體頂部安有一個可轉動炮塔。坦克乘員為2人,駕駛員及車長兼炮手。武器為一挺“哈乞開斯”8毫米機槍或37毫米低射速半自動火炮。
德國戰敗投降後,讓大量造出來對德軍陣地玩車海戰術的“ft”坦克沒了用武之地。戰後法國將囤積的大批“ft”坦克向海外傾銷,買主多達十幾個國家,包括波蘭、芬蘭、愛沙尼亞、立陶宛、羅馬尼亞、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瑞士、比利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