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引進英國公司和德國公司的魚雷艇,開始試驗國產,並在橫須賀工廠進行比較實驗。測試結果表明兩種進口快艇的效能都要超過國產艇,但同樣不能滿足需要,於是這些艇被用做試驗,日本海軍對魚雷艇的發展就此停滯,一停就到了1934年。在這期間,日本陸軍又進口了英國公司的一種魚雷艇,進行過少量生產,用作登陸作戰指揮。
1934年日本海軍委託橫濱船廠製造的13公尺型艇,編號906,全部三艘於1935至1936年完成,主機使用二具300馬力柴油引擎,設計時速29節。1937又委託陸軍(?!)建造一艘16公尺型艇,編號1000號,搭載航空汽油發動機,公試中曾創下43。05節的速度紀錄,但適航性仍然不足(小型艦艇的通病),所以後來雖由橫濱船廠建造數艘同型艇,但都作為魚雷試驗輔助艇使用,為雷擊艦隊的訓練出力不少。直到這時,日本海軍對小型攻擊艦艇的重視程度依然不夠,日本海軍認為,小型艦艇續航力小,居住性差,相比作戰飛機,速度偏慢,唯一的優點是行動時間長過飛機。但這個優點在當時奉行進攻思想的日本海軍中實在不值一提。
1939年,中美兩國海軍開始了新式魚雷艇的建造。把中美海軍作為假想敵的日本海軍自然會做出相應動作。於是日本人建造了一艘19米長,排水量18噸的魚雷艇,十分失敗。1940年,日本又進口了一艘義大利mas451型魚雷艇。該艇可以跑到49節。1941年建造了6艘,命名為“t-1”型。同年12月。這六艇完工,成為日本海軍戰前僅有的量產型魚雷艇,同時。“魚雷艇”這一艦種也終於有了正式的名分。被劃歸特務艦屬。
“t…1”型魚雷艇為木製艇體,排水量20。1噸、全長18。3米、寬4。3米、吃水0。65米、最大航速38節、主機為二臺900馬力的“九四”式水冷發動機、裝備450毫米魚雷二枚,7。7毫米機槍一挺,乘員7名。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海軍一時春風得意,追亡逐北。盟軍大艦逃的逃,沉的沉。反倒是荷蘭海軍的魚雷艇頻頻出動,雖然沒能給日本人造成實際損失,但卻也帶來了不少麻煩,麥克阿瑟更是乘著魚雷艇逃跑。在菲律賓戰役中,美國海軍的魚雷艇表現極為活躍,他們利用東南亞島嶼眾多,航道情況複雜,自己體積小,透過性強的特點,不斷出擊,先後擊沉日本海軍“照月”、“卯月”號驅逐艦和“伊…16”號潛艇;之後又擊沉多艘運輸船並重創“阿武畏”號巡洋艦,反觀日本海軍,之前僅僅建造了少量魚雷艇,東南亞戰役時又繳獲了十餘艘荷蘭魚雷艇,但卻把他們分散佈置在各處,有任務首先想到的是大艦,快艇淪為貨運艇和交通艇。儘管1942年戰時艦船補充計劃的“昭和十八年度臨時擴軍預算”計劃建造18艘80噸級的“甲”型魚雷艇,但日本海軍還是沒能理解小型艦艇在狹小水域的巨大作用,而負責生產“七一”號6型發動機的三菱重工因特種鋼材料不足,加工精度不良而進度落後,以及造船所缺乏建造大型魚雷艇的經驗,以至遲遲不能完工。…;
日本海軍真正的主力魚雷艇是“乙”型艇,從1943年開始,日軍動員本國及佔領國各有條件的單位,大量生產以“t…1”型艇為原型的小型魚雷艇,以應付日益活躍的中國海軍,並企圖用魚雷快艇執行一些平時由驅逐艦執行的任務。這些艇使用的發動機非常龐雜,以航空發動機為主,其中又以庫存的舊型號發動機居多,這些艇普遍裝備一門20毫米機炮或13毫米機槍,兩枚450毫米魚雷,根據1943年5月4日釋出的建造命令,“乙”型艇一共要建造多達300餘艘!
而從戰爭爆發到現在,日本海軍的魚雷艇幾乎沒有任何值得稱道的戰績,究其原因,則是由於鋁合金材料優先供飛機使用,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