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城被攻陷,佔領整個大理之後、再接見他們。到時候木已成舟,天朝也只能接受即成的事實,讓他保有勝利果實。
誰也想不到、被牢牢看守起來的天朝使者賈續竟連施巧計、以金蟬脫殼之策逃出了被軟禁的府邸,然後迅速出城、馬不停蹄逃到天朝與安南的邊疆。
若是別的使者遇到這種事,十有八九會拼命趕回京城,向皇帝稟報這一切,自有天朝大軍都去興師問罪、同時救出其餘使團成員,而賈續卻沒有那麼做。
他身負皇帝的信任、若是就這去獨自一人回去、他不甘心、也無顏面向皇帝覆命。他便滯留在南方邊疆一帶、獨自四處活動。
嶺南以南便是百夷雜處的蠻荒之地、山林綿延,氣候費熱、窮山惡水。
山林間有不少強悍的土著部族,世世代代生活在那裡。缺乏中原王道教化,過著非常原始的生活。他們強悍野蠻,並不太買安南王的賬,只是在名義上臣服於安南王,部族間形勢更是複雜。
賈續看到這一點,便以天朝的名義,號召蠻夷部落討伐安南。他先後拜訪了不少部落地族長或土司,一來挾天朝之威。二來他從中巧妙利用局勢,以高超外交手腕周旋於大大小小的部族之間,縱橫撣閨,竟憑一條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了不少部族的土司倒向天朝。
賈續足智多謀,理性而冷酷,不管在什麼局面下,都能最大限度的運用手中棋子去獲取最大利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降服的蠻夷部族各自派兵參戰,竟被他在短短時間內,聚集了數千兵力。聲勢大振。
訊息傳開,大理國不少無家可歸的難民也紛紛跑來加入。由是聲威更威,天朝恩威遠播窮山惡水之間。
安南王得知訊息,氣得七竅生煙,失去理智之下,命人將天朝使團中剩下地人通通打斷一條腿,再扔進死牢中。要不是碩忌天朝的報復,早就將他們千刀萬剮了。
安南王為了應付賈續這一支敵對力量、不得不從圍攻大理的大軍中,抽出一部分兵力去迎擊賈續所部,同時更加瘋狂的進攻大理城。
大理城內外死傷狼籍、連城外的護城河都被染成了通紅通紅的顏色,已快支援不住了。
賈續就是在這種局面下傳來的奏摺。
殿上文武百官得知這些情況、一時間群情洶湧、一個二個義憤填鷹,竟少有的意見高度統一,要狠狠的懲罰安南國、絕不姑息。
與對北方的遊牧民族不同、雖然在天朝人眼裡同樣屬於蠻夷,然而北方大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往往使朝臣深深忌憚、有時甚至談之色變。
因為北方胡人擁有冷兵器時代最重要的戰爭物資——馬匹,遊牧民族全民皆兵、而且都是可怕的騎兵、所以才能屢屢騷猶天朝邊界,乃至大舉南侵、對天朝造成重大威脅。
而南邊的蠻夷則完全不同、若論強悍、南邊山林裡的蠻夷未必比草原胡人遜色、然而他們沒有馬匹,全是步兵、面對天朝壓倒性的國力人數優勢、壓倒性的科技技術優勢、壓倒性的組織訓練優勢……南方蠻夷再強悍也沒用,除了俯首稱臣之外、沒有第二條路可走。
同樣為天朝人看不起、但是對北方胡人的看不起當中、夾雜著那麼幾分畏懼心理;而對南邊蠻夷卻具有完完全全的心理優勢。不服就狠狠的打、不用講客氣——天朝尊嚴不容冒犯。
朝堂上一片喊打喊殺之聲、就連最保守怕事的大臣也贊成對安南用兵、唯一的顧慮只在地理方面,安南國路途遙遠,而且出了國界一路上都是窮山惡水之地,荊棘遍地、毒瘴叢生,遠征得要克服地理方面的困難。而一旦打下諒山、往安南國都便是一馬平川的平原、就必勝無疑了。
朝中文武百官就何時出兵討伐安南進行商討、除了極個別者之外,絕大多數人都主張暫且不動用京城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