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5部分

過批判“兩個估計”(即:“文革”前的學校都是資產階級專政,教師都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糾正了否定學校正規教育的錯誤觀點,恢復了高等學校的考試製度。1977年,全國約有570萬青年參加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全國各大專院校從中擇優錄取新生273000名。為即將開始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培養了一大批有生力量。

3、改變過去從知識分子與階級的隸屬關係視角所做的形而上學分析,堅持“馬克思曾經指出,一般工程技術人員也參與創造剩餘價值。這就是說,他們也是受資本家剝削的”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指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馬克思主義歷來的觀點”,特別是現代化大生產,“勞動生產率有這樣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麼?最主要的是靠科學的力量,技術的力量”。這樣,就從理論上回答了“腦力勞動者是勞動人民的一部分”,“他們與體力勞動者的區別只是社會分工的不同”242。後來,鄧小平又進一步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把‘文化大革命’時的‘老九’提到第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嘛,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一部分嘛”243。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知識分子新理論在撥亂反正中形成(2)

4、鄧小平的新時期知識分子理論的又一個重要特點是,具有前瞻性。他十分注意人的現代化,要實現現代化,必須有現代化的人。他說:“按經濟規律辦事,就要培養一批能按經濟規律辦事的人”244。為此,他主張“向先進國家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實行開放政策”,“中國的科學技術人員要積極參加這個世界實驗室的工作”245,他以放眼世界的遠見卓識,衝破閉關自守的狹隘的人才概念。一方面“請進來”,吸收大批國外人才到我國工作,改革開放的最初幾年,僅1986年引進國外技術和管理人員1600人,後來很快上升到幾萬人。另一方面“走出去”,1978年第一批向28個國家派出480名留學人員,到1986年,外派留學生達增至30500餘人。儘管由於種種原因,學成回國的只佔29%左右,但絲毫未影響我們的決心。出國留學人員越來越多,回國效力的也越來越多,其成效越來越顯著。據有關調查統計,由1979年對外開放至20世紀末出國留學總數達58萬人,分佈於103個國家。除已回國的15萬人以外,5年內準備回國的佔21%,5——10年內回國的佔37%,10年以後回國的佔23%,不願回國的只佔19%。

5、改變了過去用人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政治標準,鄧小平說:“用人的政治標準是什麼?為人民造福,為發展生產力、為社會主義事業作出積極貢獻,這就是主要的政治標準”246。人們談起鄧小平,往往和“黑貓白貓,抓住耗子就是好貓”的“貓論”聯絡在一起。讚賞者稱之為“務實哲學”,貶損者謂之“實用主義”。我認為,具體到鄧小平提出的用人標準,這兩種看法都顯得淺薄。“為人民造福”,突顯了共產黨人的根本目的,共產黨人過去搞社會革命和今天所搞的社會主義事業,除了“為人民造福”,還能有別的目的嗎?“發展生產力”,不僅是社會主義生存和發展的根本依託,也是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列寧講:“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思想中的最大成果。人們過去對於歷史和政治所持的極其混亂和武斷的見解,為一種極其完整嚴密的科學理論所代替,這種科學理論說明,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從一種社會生活結構中會發展出另一種更高階的結構,例如從農奴制度中生長出資本主義”247。由此可見,還有比“發展生產力”更重要的政治嗎?

縱觀鄧小平的新時期知識分子理論、方針,主要是講科學技術知識分子,儘管偶爾也說過:“科學當然包括社會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