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衝的作用,即使被攻克,函谷關也能反應過來,而提前做好防備。”
戰國時期秦國的函谷關與如今大漢的函谷關並非同一座。
雖然兩座函谷關都在弘農郡,地點卻並不相同。
戰國時期的函谷關在弘農郡的中部,因其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地處“兩京古道”,緊靠黃河岸邊,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
戰國時的函谷關在七國之亂中被毀壞,已經無法成為雄關要塞抗拒敵軍。
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漢武帝從楊僕言,徙故關於新安東界,以故關為弘農縣,治弘農郡。
西漢中期開始,函谷關的位置已經在新安縣東,弘農郡與河南郡的交界處。
對於如今的大漢來說,函谷關確實能防關中的軍隊。
但是弘農郡也屬於朝廷的一部分,為了將整個弘農郡保護在內,需要在弘農郡的西部在修一座雄關,防範關中的諸侯。
原本歷史中,曹操就是為了防備關中的馬超等諸侯,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在弘農郡最西部的華陰縣東,修建潼關。
“君文言之有理,武帝時期將函谷關不斷東移,是因為那時的大漢定都長安,因為七國之亂的原因,漢武帝不再信任關東的諸侯,再加上為了保護弘農郡,重建函谷關時,才將位置移到了新安縣的東部,弘農郡與河南郡的交界處。
而現在大漢的都城在洛陽,關中的董卓實為我們的心腹大患,為了防備董卓麾下大軍的鐵蹄,我們需要在弘農郡與京兆尹的交界處在修建一座雄關。”賈詡立刻附和道。
弘農郡雖然人口不多,只有二十萬人,但是因為地處崤函古道,戰略位置非常重要。
崤函古道既是關中諸侯爭霸天下的必經要道,亦是從京城出發的絲綢之路的唯一通道。
崤函古道不僅是一條重要的交通要道,春秋戰國時期支撐著秦國東出吞併天下的戰略要地,漢唐時期更是帝國的重要軸線?。
崤函古道在歷史上是交通咽喉,兩京鎖鑰,險關要塞,今天仍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