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七十多間大小屋宇。院內有亭園射圃,供太學生門練習射箭,觸目皆是庭樹森森、花木繁盛。
從全國各州縣推薦上來的優秀生,就在這裡潛心攻讀,學生人數常年保持在三千八百多名左右;再加上行政官吏、教師、工役,整個學院的人數,總計當在四千人以上。
這裡是全國讀書人無限嚮往的深造之地,典籍豐富,浩如煙海,教師也都是一時之選。太學生只要經過幾次考試,朝廷就可正式授官,所以人們也把太學叫做“儲材之地”。
李綱赴太學就讀之日,正是風華正茂的年紀,一路水陸兼程,心潮難平。船一過尉氏縣,遠遠就眺見汴京城樓高聳天際,端的是人間天上。進入東水門後,只見一座百萬人口的繁華之都撲面而來……
年輕的李綱飽讀詩書,心懷天下,從此就要從太學的亭亭柏蔭下,走上修身治國的坦蕩大道了。想到此,他怎能不心事浩茫!
入學之時,朝中正是蔡京當道,朝政糜爛如江河日下。一路所見,太湖採石所的官船,高掛“應奉局花石綱”的皇家大旗,十多艘一隊,在水路上橫衝直撞。
沿途百姓不堪搜刮,怨聲載道,都說國家將要敗在這夥奸賊手裡了!
民間疾苦,深深震撼了從深宅大院裡走出的年輕李綱。他不禁浩嘆:人間何世,百姓何辜,要遭這刮骨剔肉的殘酷盤剝?
李綱是精英教育薰陶出來的學子,堅信儒家真理。古來孔子講“求仁”,孟子講“民本”,可是眼前的景象,哪裡有一點仁義和愛民可言?他搞不懂,難道真理就是寫在紙上來哄老百姓的?
在太學裡,人也是物以類聚的。李綱結識了同學李彪、陳朝老等人,彼此情投意合,如同手足。他們目睹奸臣弄權,朝政*,都壓不住心頭的一股怒氣。幾個人聚在一起,免不了要慷慨陳詞,指斥時弊。 。。
一位慣於“惹事生非”的太學生(4)
李彪這個人,入太學已有些年頭了,因為敢言而觸怒了學官,同時又無強勢人物做後臺,因此遲遲得不到授官。同年的學子,到了“釋褐”(脫下布衣、換上官袍。意為畢業)之時,大多都順利進入官場,風生水起。而他,則一直伴著真理的化身……孔老夫子的塑像吃冷豬頭肉。
越是鬱悶,他越是要說!
借酒澆愁之時,他總要破口大罵:大小官吏只知爭權,宦官閹人只知殘民,朝廷只知敲骨吸髓,還讓百姓活不活了?
除了罵以外,李彪還將所見所聞種種,寫成了一道奏疏草稿,全面抨擊當朝執政的弊病,準備有機會遞交給皇帝。
學官們對李彪的大逆不道早已很不耐煩,經常派人去監聽。這日李彪罵得太狠了,太學當局認為不能再容忍,便將情況密報給了蔡京。
蔡京大怒,說:太學本是弘揚朝廷教化之地,有如此背逆,還要太學做什麼?於是下令,將李彪逮入監獄究治。
太學當局殺了雞,但是卻沒嚇住眾多不滿的猴。李彪被逮後,又有陳朝老奮身而起,上書皇帝,說皇帝五次任命宰相都所用非人。當朝大佬只知貪婪跋扈,壞事做絕,天下萬民恨不能食其肉、寢其皮!
太學生,就是未來的官員,是國家的棟樑,老是這麼鬧,著實堪憂。這日,徽宗、皇太子趙恆和蔡京正在殿上商議,如何打壓太學裡的這股逆流,內侍又遞上來一個東西,是太學生鄧肅進呈的政治諷刺十首。
徽宗看罷,心裡有氣,半晌不語。
蔡京在旁趁機奏道:“鄧肅以詩譏諷朝政,還敢公然上呈,應予嚴處。如不殺,有人將更肆無忌憚,浮言謗語,將擾亂天下而不可收拾。”
宋代沒有殺大臣的先例,更別說殺太學生。徽宗雖然覺得蔡京說得有理,但權衡再三,還是不敢開這個惡例。於是下令將鄧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