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敬等隨侍太監還有劉宗周和高攀龍見天啟出了殿門,急忙跟上前去站在臺階上順著天啟所指看過去,只見確實是殿前的東南角地上乾燥而遠處的西北角有水漬。高攀龍想了想說:“想是昨晚下了點小雨,西北角地勢低所以雨水都是先聚集在西北角然後慢慢流走的原因。”
天啟說:“那麼我們作個假設,如果現在命人在東南角倒十幾桶水倒地上,你們認為水會流向西北角嗎?”
高攀龍想了想說:“雨水都是從稍高處流向稍低處,倒十幾桶水肯定也不會變,除非中途有人用東西阻擋。”
天啟說:“就是說事物的變化是有理可循的,只要沒有外力干預是可以預料和判定的。”
高攀龍點了點頭說:“應該是這樣。”
天啟想了想問:“在承天門外的長安街上行走的人,你們說有多少人會到養心殿來求見朕?”
高攀龍說:“應該沒有,或者說很少。”
天啟又問道:“如果說某人穿過端門且進了午門,那麼這人到養心殿來的可能性大不大?”
高攀龍說:“穿過端門且進了午門,到養行殿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小,也許這人是向東去文華殿政務院,也可能向西去武英殿軍務院,但總的來說比長安街上行走之人到養心殿的可能性要大些。”
劉宗周這時候說:“皇上,臣明白了,這人是在不斷變化的,只能看清大趨勢而無法準確把握,事物的變化是有理可循容易掌握的,所以應該先定事再定人,官員的選拔過程也應該如此。”
天啟微笑著對劉宗周說:“那我們進去坐下說,由劉大人說說怎麼先定人後定事。”
大家進屋坐下後劉宗周說:“皇上開始說不做事的人就不犯錯,而且也表明了皇上今後會少做事只管維護和監管整個體制的運轉。臣看皇上的佈局是讓政務院透過在各省、各州縣以及各地糧庫番庫中獲得的靜態和動態報告,然後對全國的國情有個準確的瞭解,且這種瞭解每年都在更新。然後讓聖學院和博學院在理論上和實際經驗上提供協助,再然後讓都察院選擇監督,最後由皇上認可政務院實行,不知臣說得對不對?”
天啟點頭說:“劉大人說得沒錯,在百姓中瞭解情況然後制定政策最後應用到百姓身上,符合以民為本的觀點。”
劉宗周說:“既然是以民為本,那麼官員都應該是為民辦事了,進一步說廷推官員之前就要保證參與廷推的人都是能勝任的人,能力不夠或者沒有為民辦事的想法之官員先就要排除在外。”
天啟想了想說:“劉大人的意思是你現在已經想好了,先用經過聖學院、博學院、都察院等制定的合理政策篩選,篩選合格的人再拿到朝堂上廷推,這樣一來無論最後選的是誰都是能夠勝任的人,而且這個人因為是當場推選出來的,還不會有人說朕不公平,是這個意思嗎?”
劉宗周說:“是這個意思。”
天啟想了想說:“其實朕一開始也想到用事來篩選人,但跟你想的順序不一樣。朕的意思是廷推時每次多推選幾個人,比如說需要三個人就先推選五個,最後由朕根據政策來作最後決定。劉大人認為哪個主意要好一些?”
劉宗周想了想說:“已往的廷推也有皇上說的那樣,要五個推八個最後讓皇帝作最後決定。但以往是以皇帝的喜好定人現在是按多個部門確定的政策定人,如此一來這個順序就要改一改。”
天啟皺眉說:“劉大人的意思是你的主意比朕的主意高明,那麼你說說你高明在哪裡?”
劉宗周微微一笑說:“臣不敢說比皇上高明,就算這個以事選人的想法都是從皇上那兒得來的。臣的意思是既然已經有了進步,為什麼乾脆進一大步呢?直接說由皇上最後按心情決定大家也沒有話說,但既然說了按事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