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著孫承宗的奏摺,感受著他的悲苦和對大明至死不渝的忠誠,內心久久不能平復。如此忠臣良將,怎能讓他在遼東悲壯的死去,朱慈炅思慮良久之後,猛然站了起來,朗聲道:“擬旨,封孫承宗為鎮國公,世襲罔替,遼東、山東、薊州三地屯衛及邊軍皆由其統領,並賞白銀一百萬兩,以資度用。”
朱由檢驚訝的看了朱慈炅一眼,這鎮國公也就罷了,遼東、山東、薊州三地的兵馬可佔了現在大明軍隊的一大半,全部交給一個外人統領合適嗎?但他仔細回想了一下孫承宗的為人,又釋然了,孫承宗的確是一個值得信賴的人,這種人是不可能造反的。
處理完韓曠和孫承宗的事情,接下來就是官員的提拔了,這次江南貪腐案牽扯出來的東林黨人太多了,一大幫官員落馬,自然要找人出來接替。
錢謙益那幫發配到陝西的官員就不說了,已經安排復社的人去接替了,朝廷裡還有很多東林黨人被牽連了,他們大多是給事中和監察御史,也就是連皇帝都敢罵的“言官”。
朱慈炅可謂吃夠了這些“言官”的苦頭,動不動就是奏摺如雪片般的飛過來,你不聽他們的還不行,這幫人可是出了名的能折騰,你不納諫他們就跟你鬧,鬧得整個朝堂上下雞犬不寧,礙於祖制你還不能收拾他們,真是‘豆腐掉到灰裡面,吹又不能吹,打又不能打。’能把人煩死。
這次這幫‘豆腐’都腐爛了,朱慈炅自然是毫不客氣的把他們踩進灰裡,然後,全部換上了崇正元年的進士,這些可都是他的門生,決計是不敢跟他鬧的。經過大換血之後這些言官才是真正為皇上監督百官,而不是為百官監督皇上。
言官的問題解決了,就剩下吏部尚書的人選了,朱慈炅這次沒講客氣,直接提拔現在還名不見經傳都察院右僉督御史楊嗣昌出任吏部尚書!
別看楊嗣昌現在一點名氣都沒有,崇禎當朝那會兒他可是頂頂有名的“楊閣老”,崇禎皇帝那麼多疑的人,當朝十七年,首輔換了五十多個,唯對楊嗣昌一直信任有佳,就算他最後兵敗自殺,崇禎皇帝也沒責備他,而是悲嘆不已,好像自己失去了手足一樣的悲痛。
不過楊嗣昌當時的名聲並不好,李自成等農民起義軍首領將他比喻成比秦檜還壞的大奸臣,大明朝廷也有很多官員認為他是害死盧象升的罪魁禍首。
在明末那段混亂的歷史裡,還真說不清他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但朱慈炅最看重他一點,那就是忠誠,在絕境之中對大明至死不渝的忠誠,面對明末那樣令人絕望的形勢,他沒有逃避,而是迎難而上,以首輔之尊親自領兵和敵人周旋,最後失敗了,他也沒有推卸責任,而是自殺謝罪。
其實,崇禎並沒有看錯楊嗣昌,楊嗣昌能力是有的,不說別的,他知人善用的本事就無人能及,像孫傳庭,可謂明末第一良將,還有左良玉和洪承疇雖然他們最後都投降了清朝,但不可否認他們都是將才,領兵打仗一個比一個猛。
就算是倍受詬病熊文燦,那也是一個談判專家,鄭芝龍就是他忽悠來降的,張獻忠也被他勸降過。當然像張獻忠這種反覆無常的小人,投降和反叛都成了家常便飯了,臉皮之厚無人能及,遇到這種貨色,只能怪熊文燦點太背,不能說他能力有問題。
經過一番調整之後,大明朝廷可謂煥然一新,內閣四位大學士,徐光啟和楊嗣昌都是朱慈炅的親信,孫承宗遠在遼東,基本不再發表什麼意見,來道宗又是好好先生一個,再加上東林黨言官們都被他收拾的差不多了,再也不會有人跳出來跟他唱反調了,朱慈炅這個時候才真正的做到了金口玉言,一言九鼎。
至此,大明的內耗問題算是解決了,資金匱乏的問題就更不用擔心了,不算抄沒而來的一億兩白銀,光一年的稅收就夠現在朝廷所有的開銷了,再加上日興隆商號和大明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