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跡象無一例外的表明,叛軍在穩住了南部戰線之後,打算用一次突襲,迅速解決北面的威脅。
對政府軍來說,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留在南面守衛納傑夫與迪瓦里也等重鎮的全是普通軍隊,而且以步兵為主,兵力也不算充足。
比如在納傑夫,名義上有三個旅,不過只是三個步兵旅,而且都是新編旅。
樂觀估計,納傑夫的守軍總共也就一萬人出頭。
迪瓦里也的情況差不多,只有兩個步兵旅,總兵力不到一萬。
即便在巴格達,也最多隻有三個旅的兵力,其中最多隻有一個主力旅,總兵力不會超過一萬五千。
如果現在發起進攻,說不定能夠一口氣打到巴格達。
要是能趕在叛軍主力殺回來之前出動足夠多的部隊,也許還能打下巴格達!
這下,那些將領也來了興趣。
不說別的,只要能趁此機會打幾場殲滅戰,取得值得稱道的勝利,就能獲得鞏固地位的戰功。
哪怕內戰沒有就此結束,也能極大的提高在拉扎克政權的話語權。
此外,這些將領手裡也有足夠的兵力,而且那些在內戰爆發後組建的部隊,基本上都已完成訓練。
七名主要將領,每個人手下至少有兩個旅,總共有二十個旅。
扣除留在巴士拉的衛戍部隊,至少能安排十六個旅參與反擊行動。
確定了全面反擊的總方針後,就是安排具體的作戰任務。
按這些將領的提議,將同時在三個方向上發動反擊,即西路向納傑夫推進,中路進軍迪瓦里也與東路的阿馬拉。
西路與東路是佯攻,中路才是主攻方向。
問題是,如何分配?
很明顯,這些將領都想率先殺回巴格達,成為“巴格達的解放者”,由此坐上頭號戰將的寶座。
佯攻?
那可沒有多少油水。
一番扯皮之後,基調定了下來。
七名將領,實力最強大的三個,準確說是掌握兵力最多的三個負責主攻方向,另外四個負責佯攻方向。
也就是說,在主攻方向上投入了十二個旅的兵力!
如此多的兵力,肯定無法全部展開,因此對進攻計劃做了調整,主要就是增加一個次要目的。
按照部署,在攻佔了迪瓦里也之後,主力部隊繼續向希拉推進,然後攻打巴格達。
與此同時,派至少三個旅進軍庫特,爭取趕在主力部隊攻打巴格達之前佔領庫特,封鎖邊境地區。
西路佯攻,就是在底格里斯河右岸推進,攻佔納傑夫之後,繼續向卡爾巴拉進軍。
如果在該方向上率先取得突破,也就是率先佔領卡爾巴拉,就要強度底格里斯河,協助中路大軍攻打希拉。
到時,將有至少十三個旅向巴格達進軍。
最不受重視的就是東路佯攻。
關鍵就是,東路怎麼打都去不了巴格達,與解放巴格達扯不上關係,反而有可能遇到大麻煩。
很簡單,東路佯攻其實是掃蕩邊境地區。
在佔領阿馬拉之後,東路佯攻部隊將沿著邊境線推進,控制通往伊朗的公路,封鎖整條邊境。
很明顯,如果伊朗決心出兵參戰,首先要對付的就是這邊的政府軍。
為此,費薩爾提出,阿盟地面部隊將駐守巴士拉,為東路佯攻部隊提供支援,必要的時候會參與東路作戰行動。
有阿盟聯軍做後盾,被派到東邊打佯攻的兩名將領才勉強答應下來。
安排下去之後,拉扎克讓這些將領回去調集部隊,並且限定在三天之內,必須帶著部隊到達進攻出發地點。